资讯参考,东方金报

微信
手机版
东方金报

很认真地聊一下房地产!

作者 :正文注明 2022-07-28 06:43:21 围观 : 评论

作者:智sir
来源:智先生(ID:zhixs10)

壹 八月秋高风怒号


一个累计销售金额44亿、涉及1700多户的销冠楼盘,由于巨额监管资金被挪用而停工,在全国的烂尾楼群体里不算稀奇。


稀奇的是,监管银行的支行负责人出面澄清,说资金拨付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批准批示,并建议业主报警。


那边房管局的有关负责人称,银行说法与事实不符,要追究银行责任。


双方撕下和谐颜面,准备对簿公堂,但无论怎么推诿责任,都无法回避最广受质疑的点,资金究竟是如何被挪用的?


如果按照最基本的预售流程,应该是这样的:


开发商在拿到预售证后,消费者开始贷款买房,等银行批下来30年的款后,会将钱存进指定银行的监管账户里,这个监管账户是开发商的对公账户。


监管账户的钱分为重点和非重点,非重点监管资金由银行自己审核发放,涉及的项目不多;


占比最多的是重点监管资金,需要开发商申报工程进度和用途,交给当地的房管局等部门审核,审核的时候会去现场勘验进度,核算工程量,拍照留存,等审核完后确认无误后,交给银行,由银行负责出纳。


整个流程乍一看,似乎没有任何问题,都挺规范的,然而执行这个流程的许多环节要由人执行,是事在人为,尤其还有一些上不了台面的「潜规则」,出问题的概率就高了。


比如在最初的打款环节,购房者在售楼处刷pos机的时候,很少会去看合同账号是不是监管账户,也很难分辨户头的公司名字,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XX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两者究竟有什么血缘关系,一个个抢着打款生怕比别人落后一步。


因此这个环节的资金流向成了迷。


房管局当然也防着这一手,要求网签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备案,也就是不管开发商在草签环节怎么闪转腾挪,怎么挪用资金,反正监管账户的钱要对得上才承认合同生效。


这就说明了,如果大家买的房迟迟没有网签,要么该楼盘根本没有取得预售证就偷卖,要么已经将资金挪用,没办法填监管账户的窟窿。


哪怕资金顺利躺在了监管账户里,成功网签了,真正的考验也才刚开始。


开发商为了挪用资金,虚报工程进度是必备的基础技能,问题在于,监管账户的钱必须专款专用,需要打去总包和施工方的户头里。


往往这时候,强势的开发商就能凭借甲方优势,轻松摁住总包小弟的头颅,让小弟开具一张500万的发票,然后将其中的400万如数奉还给大哥,然后彼此约定一年后连本带利归还500万。


账期虽然恶心,许多施工方咬咬牙也就接受了,拿着大哥给的500万商票,辛苦哼哧一整年,挥洒无数汗水,最后等来的是开发商的暴雷噩耗。


也有的开发商走法院路线,这种方式骚得多。


先让监管账户的公司和外地随便一家公司签订合同,形成债权和债务关系,并且在合同里签署代偿协议。


当监管账户的公司违约时,外地债主就能提出申请,让法院划走监管账户里的资金,毕竟在以前,谁也无法料到一众宇宙房企会暴雷。后来这个漏洞已经被堵上了,禁止法院从监管户挪用资金。


再来讲讲银行扮演的角色,绝不是新闻里说的背锅做事,两面受气的无辜形象。


银行作为房地产的食利阶层,负责揽储放贷收息,是真正意义上的横竖躺着赚钱,无需承担任何风险,当然也不会背责,所以才会将锅都甩给房管局,来个祸水东引。


虽然各地区的情况不一样,但银行扮演监管资金的角色是毋庸置疑的,必须时刻盯梢房企的财务状况,关注销售报表和收据流水,任何一丁点资金异动都应该警惕。


但现实是怎么做的?


为了抢到某个楼盘的按揭合作,为了拉拢优质房企客户,为了冲一下年度存款KPI,内部风控全程开绿灯可以坐视不理。甚至有一些地方银行,仅仅只是将30%的首付款打进了监管账户,另外70%的按揭贷款打去开发商自己的私人账户里,无视法律法规的明确要求,也就是乱来。


我所处的城市佛山,今年住建局已经通报了两例银行违规操作,其中一家支行擅自将预售款从监管账户里划出,理由是担心开发商无法按时还债,潜台词是烂不烂尾没所谓,反正我的钱不能亏。


另一家支行未将按揭贷款存入监管账户里,常规操作了。


这两例充分说明了银行的本质,那就是只愿意借给资金充沛的大客户,一旦客户资金链短缺,抽贷的积极性比谁都要高,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和风险。


因此要说无辜,银行根本排不上号,先站在一边等会儿。


最后讲一下住建局。


在审核流程上可能挑不出什么毛病和漏洞,都是按规章做事,依法依规,流程死板生硬,那问题出在了哪里?


我只讲一个点,许多地区尤其是小县小城的住建监管科室,大概率人手都不足,一个撑门面的办公室主任领导,一个负责打电话发通知填表的科员,一个负责对接银行指引盖章的雇员,再来点合同工临时工,撑死了班子不超过4-5人。


这么几个人,需要面临什么样的工作量?


仅仅是一个最普通的小县城,同时在建的项目工程可能就有几百个,平均在建楼盘接近100处,对接的房企专员更是络绎不绝。


每天部门的日常事务就足以跑断腿了,更不要说得经常外出跑遍几十处工地去逐一核查进度,用最严谨细微的态度化身侦探当成犯罪现场来抓工程漏洞,什么实地调研拍照取证,精力上确实做不到。再说点实话,认真做了似乎没有什么绩效奖励,不认真做好像也没有处分,不背锅无绩效,那就顺其自然吧。


开发商每天递来装订好的材料,只要文件的手续完备,流程没有什么问题,资金审批就能很快通过,还是那句话,谁都不知道这些宇宙房企竟然会排队暴雷。


而且有好几个亿的资金压在监管账户里,这样的监管账户全县有数百个,早一个月或晚一个月拨付,前后能产生多少利息差,甚至影响到各大房企的高周转节奏,大船扬帆势如破竹,上百亿的资金链都已经拧紧了,谁还会抛锚刹船。


这一切的解决核心,仅仅是监管部门主任签个字的事情而已……所以,考验同志们两袖清风、反腐倡廉的时候到了。


简单来讲就是,地方政府希望出让更多的土地,银行也希望开发商多拿地多贷款,开发商自己就更愿意高周转来抢占市场,好做大流水规模上市。


三赢的前提是,必须要挪用监管资金。


权责不统一的后果是,南村壮汉欺购房者软弱无力,只有购房者受伤的世界完成了,哪怕烂尾了也无法退房退首付停供。


每个利益链条所扮演的角色,都以为挪用账户的资金只是涉及到某个楼盘而已,风险精准可控,是孤立事件。却不知道循环放贷的背后,已经产生了一连串的窟窿泡沫,最终资金链紧缺,一个个庞然大物被很小的金额压垮了。


2021年7月份,住建部发布《关于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其中挪用交易监管资金成为整治的重点之一。


一些省市开始实施相关规则,允许业主实时查看监管账户的余额和拨付情况,但业主都是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的普通人,让客户监管只能说聊胜于无。


真正该承担监管责任的机构全躲在了背后。



贰 俄顷风定云墨色


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分水岭是2010年,这一年开启白银时代。


在这之后,地方出让的土拍成交价越来越高,开发商的单个项目利润率也越来越低,而且民企属性还有融资上的天然劣势,贷款利息普遍去到12%以上,民间高息借贷是常规操作。


高地价,高利息,高风险,慢周期,慢回笼……如何骄傲地活下去,是那时候房企琢磨的人生问题。


最后琢磨出来,只有高周转和高杠杆才能救自己。


万科率先提出「5986原则」,也就是5个月拿地动工、9个月销售、第一个月卖出八成,其中有六成是住宅;


后来者碧桂园调整为「4568模式」,4月卖楼,5月回款,6月资金回笼,8月投资下一个项目,卷到了极致,甚至在工期方面有很严格的指标:

项目摘牌到开工超过40天撤职、开工工期大于7个月项目总撤职。

摘牌即开工,奖项目总20万,每推迟1天,奖励递减1万,20天开工,奖励为0。


原本一个楼盘的总利润是10%,按照进度需要两年卖完,平均每年只有5%利益,那要怎么提高利润率?挪用监管资金,高周转+高杠杆,项目周期压缩到6个月内,一年做两单利润率就能到20%,一年内抢到20个项目,利润率就能翻10多倍。


跟在当地政府背后喝汤,固然没有吃肉那么痛快,然而同时喝十碗汤也能达到饮鸩止渴的饱腹效果。


所以高周转的房企通常都很疯狂,秉承「要么交业绩要么交尸体」的理念在全国攻城略地,挥金如土溢价拿地,慢周转的房企要么打不过加入,要么固守一亩三分地慢耕细作,要么被并购。


房地产行业不需要比拼什么科技含量,产业链优势和人才储备,比拼的就是资金密集度和人脉门路,玩的是金融公司的利滚利雪球模式,在房价上涨周期通过高负债来快速扩展,要比清华北大的胆子还要大。


这些高周转的房企,加的杠杆究竟有多高?我简单讲讲吧。


前期拿地的时候,房企可以从银行手里拿到一笔开发贷,这笔钱是用来拍地的。


拿完地就可以施工了,前期的项目进场,正负零(地基修建),一直到主体结构封顶,基本由总包垫付大部分资金,农民工的工资当然也先欠着。


封顶完成后,开发商就能拿到预售证开卖,可以「合法」地挪用首付+70%的按揭金。到了这一步,开发商无成本地拿到所有预售资金,简直空手套白狼。


这些钱主要用来偿还银行贷款,同时支付前期欠下的所有工程费用,大概占到总金额比例的70%,并且还得一次性支付水电气暖的配套费,不得拖延。


因此,这个阶段给开发商带来很大的资金压力。


如果在房价上涨周期,开盘即售罄,那这笔资金缺口很快就能填补,可楼盘一旦滞销,下场要么是延期交楼,减配公共设施,要么干脆烂尾,变成一个没通电通水的烂尾楼。


所以往往在楼盘封顶的阶段,是开发商跑路的最佳时机,这就是许多烂尾楼封顶后被晾在那里的原因。


要将烂尾楼继续建下去并不难,两千一平的建安成本足够了,最麻烦的还是债券纠纷,没有人知道这个楼盘牵扯进去多少债务黑洞,有多少质押二押。就连施工方自己都垫进去那么多资金,宁愿停工倒逼业主维权表态,看看能还不能挽回一点损失。


三道红线出来后,房地产这种空手套白狼的玩法就被砍断了,买地必须要30%的自有资金,同时限制了贷款比例,一下子精准打到了房企的七寸命脉上。


当然哪怕没有烂尾,高周转下的房子质量不必抱有多少期待,楼盘质量的整体下滑普遍发生在2017年之后。


施工队为了赶进度不断压缩工期,楼板混凝土还没干透就敢继续往上盖新土层,海沙也敢偷偷混进河沙里,而且多半也没有洗干净,等交楼后住户就要开始提防结构性风险了。


楼盘的利润点还有许多可以挖。


都知道国内的公摊面积是学香港,但没有谁有精力去测量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配电室、地下室、分隔墙的建筑面积是多少,都是开发商说多少面积就按多少面积,这里面藏了多少猫腻?


现在香港已经取消了公摊,哪怕总价没有任何变化,但背后的意义在于一切都可以明码实价,哪怕单价更贵也不愿让开发商偷偷薅羊毛。


国内什么时候可以取消呢?


精装修同样是利润大头,当一些城市开始严格限价时,精装修货不对板、严重减配的问题也就屡见不鲜了。


还看到一些专家说,「预售制在全世界通行且合理,取消预售制更不利于购房者」,却没有说明为什么预售制导致的烂尾现象是中国独一份。


香港以前也有一些烂尾楼,后来是怎么堵住漏洞的?


5%的订金给开发商,其余款项打进律师在银行设立的信托账户,在获得许可和核准后,再根据工程进度放款给开发商,而且禁止提前支取款项。


这个规则除了首付的比例极低外,其实整体监管没有多少新意,关键的一条:楼盘交付前,购房人不需要按揭贷款,并且一旦楼盘烂尾,购房人可以取回自己的所有房款+利息。


至于烂尾的风险谁来负责?


银行,因为它一点都不无辜。


许多房企为了找到随借随用的资金池,都会选择参股地方银行,然后顺利发行理财产品,从而规避监管风险。


银行同样需要这些房企来提高资本充足率,并且更愿意批开发贷,共同赚钱,吃香喝辣。开发商挪用资金如果没有银行内鬼的辅助,绝不会如此轻松。


只有当银行承担所有烂尾的风险,才会比任何人都要关心楼盘的施工进度,关心账户资金异动,关心房企的财务报表,紧盯监管资金的释放,这本就是银行要尽到的责任。


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在尝试推行现房销售了。

5月7日,海南宣布自当日起,新出让土地建设的商品住房实行现房销售,海南也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实行现房销售的省份。

另据报道,福州将于8月5日拍卖一宗住宅用地,政府已明确提出「该宗地按现房销售实施」。

我们不必讨论什么预售制模式,问题根源不在这里,也不是什么高周转模式,什么高杠杆,最大的问题是权责不一致,原本应该由开发商、银行和地方部门共同承担的责任,变成了老百姓自己独自承担,而且没有得到任何利益,怎么也说不过去。


所以我奉劝这些专家不要试图去粉饰什么真相,很危险。



叁 秋天漠漠向昏黑


房企的高周转模式大抵相同,暴雷时的节奏当然也亦步亦趋。


一旦出现了严重的现金流动危机,企业的唯一选择是融资续命。紧接着海内外的金融机构会下调信用评级,关闭正常的融资渠道。


为了活命,房企选择停止兑付账款,欠着上下游供应商的资金,集体停工烂尾就出现在这个阶段。


有的房企抱着壮士断腕的决心,迅速抛售核心资产来试图自救,然而除了早几年提前高位抛售的万达能成功转型外,沦落到今天的房企竟没有一个能自救成功。


因为再怎么割肉抛售,回笼的资金也只能用来冲抵债务,甚至可能越还债,欠的钱就越多,因为公司在缩减规模的同时,销售额和利润都会同步下跌。


留给这些房企的两条路,一条是熬到债主比自己先破产,那样就不用还债了;另一条是熬到下一个房价上涨周期,毕竟没有什么债务困难是不能通过房价上涨来解决的。


曾经被称为不死鸟的佳兆邺,在2016年因为陷入美元债违约,被冻结了所有资产,短时间内的债务达到300亿元,最终它是怎么化险为夷的?


深圳房价暴涨了,直接导致佳兆邺手里的土地储备大幅升值,不仅还完了所有欠债,自己还赚了一大笔。


也不知道当下的佳兆邺,还能不能承受再死一次的风险,与其等待房价上涨,还不如熬到债主先破产的希望更大一点。


我旗帜鲜明地支持对经济犯罪行为的严重打击,呼吁彻查各房企高管的套现、减持股票、挪用资金以及偷税漏税等行为。


大大小小的许多房企,无论宇宙房企还是地方房企,债台高筑,资产负债表相当难看,这一年来的债券都宣布展期(延迟),而且今年下半年很快迎来第一个展期的兑付高峰,我不怎么看好它们能还上债,估计还会有第二次展期,第三次展期……


活得已经比较艰难,拿地就更不可能了,曾经的辉煌千亿卖地俱乐部成员,如今只剩京沪杭三座城市守门面。


今年上半年的全国土地成交金额,许多机构的统计口径不一,有的说前100个城市的卖地总额是1.63万亿,有的说1.13万亿元,但这些数据对比去年同期,都毫不留情地腰斩,下降50%。


而土地出让金,恰恰是地方财政的最重要收入来源。


拉动GDP的三架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出口,这话没错,只是对于大部分地方政府来说,出口和消费是最难的,也最不能凭借人的意志而改变。


能最快速产生GDP的当属投资,而投资的钱,除了一般的公共预算收入,地方国企的利润外,最重要的来源是土地出让金,也就是土地财政。


无论一二线大城市还是四五六线县城,都围绕着土地财政展开各种规划政策,什么招商引资,旅游示范区,弄各种噱头名字的新城、学区房和棚改政策,整的热闹轰轰。


长期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一旦遇到当下的垮烂行情,焦头烂额,昏招频出,想着各种保楼市的措施,往往效果都不太好。因为平时大手大脚惯了,稍微缩衣节食当然受不了。


最终还是走上了那条老路——让城投公司拍地。


城投制度可以说是新时代的特色经济产物。


地方如果想发展经济,就需要大量融资,但由于政府没有向金融机构借钱的权力,只能先成立城投平台,以政府信用为背书,再注入土地资产。


身价倍增的城投公司,这时就可以拿着土地抵押了,从银行手里借钱。


银行用吸纳来的存款给城投放贷,即解决了地方融资需求,又不违反法律条文,简直一举两得。


因此,城投公司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提升自己的融资身价,包括但不限于市政绿化、道路养护、燃气供电自来水、金融、特色农业……事实上,地方城投就像一口大锅,什么都可以往里塞,自然可以成为绝佳的背锅对象。


城投惹的祸,爆的雷,和我地方有什么关系?


玩得更绝的城投公司,在修建完公园景区、公办学校等公益性资产后,迟迟没有移交给公家单位,而是留在自己名下,一切都是为了增加资产规模,弄到上百亿上千亿,再向银行抵押贷款,甚至直接发债。


这个漏洞在去年终于被堵上了,明令禁止用公益性资产作抵押,只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有些城投可以通过更改不动产证上的土地规划用途,以此来忽悠银行,忽悠一个是一个。


如果你用心留意自己所在城市今年的两轮土拍情况,会发现拿地的主力选手,都是某某城投,某某物业管理,某某交投等有地方政府背景的公司,或者是华润保利中海等大型央企,几乎很少有民企露脸,已经纷纷躺平了。


地方城投的拿地率超过一半:


图片

去年12月,沿海某个「日出初光先照」的城市上演了一场拍地尴尬戏,在没有任何竞争者的情况下,当地城投自行加价4次,以楼面价1.66万/平拿下了居住用地,成交价10.81亿,溢价1.06亿。

这是什么样的精神?

工作人员事后表示,该土地设置了「保密底价」,招拍挂过程不违反程序。

这个楼面价有多离谱?

周边在售楼盘的均价是1.3万/平方米、1万元/平方米、1.5万元/平方米,而这个城投的拍地价是1.66万/平,面粉比面包还要贵。

再来看看该市2020年的GDP,全省倒数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176亿元,支出高达287亿元……

这仅仅只是缩影,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约4.62万亿元,同比下降8.9%。

也就不难解释地方托地价的无奈之举了,左手城投高价拿地,右手银行高价评估放款,钱就顺利流到地方手里,土地财政又可以继续维持,公务员教师的工资又能发了,还能继续实行减税降费的惠民政策。

这种像极了网店刷单的模式,大银行是不会配合地方玩这种游戏的。

图片


肆 布衾多年冷似铁

让城投拿地,至少地方政府不会担心暴雷烂尾的问题,相对有保障,而且趁着低价储备土地,反正融资成本低,放个三四年不成问题。

等到新一轮房地产洗牌完成,留下来的都是巨无霸,手里如果没有粮,又如何挡住保利中海华润的架势?对了,保利上半年的净利润是107亿,同比去年增长4.1%,中海的净利润是192.3亿元,同比增长10.9%。

当然,现在还敢在市场上拿地的城投,至少是有点底气的,背后的政府大腿依然够粗,短时间内无惧风雨。

但许多地方的城投债务已经多到完全数不清,城市的财政数据相当难看,银行都不敢批贷,也就只有当地的村镇银行不情不愿地配合。

早些年的房地产热潮,让无数民间热钱涌进年利率10%的城投债,没有谁会怀疑土拍市场维系不下去,没有谁看到城投背后的惊人债务。

实际上,许多城投也不需要考虑如何还掉债务,反正这辈子都还不完。它们能做的是,尽可能保障存量债务的正常续发,每年稳定住负债率,能足够偿还利息就已经很不错了。

哪怕少数城投真的连债务利息都付不起,没有兑付能力,最多来个债务重组,延期20年,且前10年不付息,利息从原来的7.5%降至3.5%。

嗯,我说的例子是遵义的最大城投平台遵义道桥,它可能也是大部分城投的最终归宿,这是客观无法改变的现状。

地方城投作为一个企业,其实非常矛盾,它不以追求利益为目的,也不遵循市场规律,半官半商,以企业之名行政府之事,以政府之令行企业之为,自然成为裙带重灾区。大量无处安放的公子爷被塞进去吃空饷混日子,也没人敢得罪,最终干活的还是临时工和派遣工,又怎么能好起来。

所以往往能看到一些吊诡现状,明明城投拿到了城市里最优质的项目,明明有许多特许经营权,手里好牌无数,但它偏偏就有不赚钱甚至亏本的能力。

别的不说,城投自己开发的楼盘,质量普遍不太行,均价还更贵,后来它们也渐渐认清了生活真相,干脆只负责拍地,然后找房企合作开发。

如果连城投都指望不上,一些我不方便点名的城市开始了寅吃卯粮的神操作。

有的拍卖全市公办学校、行政及事业单位、国资公司的食堂食材统一配送服务未来30年特许经营权,涵盖8万师生,近2万公职人员的饭碗,起拍价1.8亿;

有的拍卖全市13651个公共停车场特许经营权20年,报价不低于3.7亿(许多城市都有);

有的采用罚款「月票」,只要司机预交1000-2000的当月罚款,交通运输监察大队就能保障「客户」货车无论是超载还是超高,在一个月内都可以畅通无阻;

有的卖了500个货运汽车在城区里的行使权,它们将不受货车限制;还有的把未来20年的部分广告载体特许经营权,卖出了1亿多的价格。

以上全部都是新闻曝出来的事例。

任期内放肆甩卖,将鹅城的税收到九十年以后,调离后哪管什么滔天洪涝。

这就是许多五六七线县城财政困顿的冰山一角。

当前风险最大的还是农合结构,也就是农商行、农信社和农村合作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表示,99%的银行业资产处在安全边界内,高风险机构一共316家。

图片

这些高风险机构该怎么处理?

如果参考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当时中国的银行坏账率超过三分之一,最后由国家定向注资,成立三大资产管理公司(AMC),将银行所有坏账剥离后,得以轻装上阵,在美股港股上市融资。

但当下的银行坏账没法再按照当年的方法进行,环境已经彻底不同了。

上面是地,下面是天。

2021年,国内五千家上市公司的总利润是5.1万亿,六大国有银行的利润超过1.27万亿。

大银行始终在扮演躺赚角色,之前央行降准放水时,为了规避风险,不愿牺牲本行的不良率,导致全买了城投债和国企债,吃无风险套利。

如此一来,放水的钱重新又回到政府手里,造成金融系统空转,违背了放水初衷。

又或者勉为其难地将贷款批给一些不怎么需要钱的大户,然后大户将钱都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

作为预售制模式下的既得利益者之一,银行是时候站出来承担社会责任,勾销业主的债务,承认停贷合法化。

但我比较担心的是,从最近这段时间颁布的许多对策来看,银行有转嫁风险给普通人的意图。

它们可能会将烂尾楼打包成资产包,然后变成一个个理财产品,让普通人平摊购买,毕竟理财是自担风险,哪怕亏损了也不必像买房那样必须保本。

因此,请各位谨慎对待银行推出的理财项目,了解清楚项目里有没有藏着一些烂尾资产猫腻,警惕推销,远离风险。


伍 风雨不动安如山

烂尾楼的终局该如何解决,未来房地产何去何从,不知道。

许多人对房产税抱有十分复杂的情愫,既希望它来,又怕它乱来。

中文互联网上有关房产税开征的难点也罗列得非常详细,诸如重复征税、征收标准、全国联网、评估方式、维持税基、代持纠纷、阴阳合同,抛售冲击等等,然而这些说到底只是执行层面的问题。

这里大众应该要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房产税的起征原因,它不是为了调控房价,而是补充土地财政,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这才是根本。

如果真的想要打压房价,根本不必那么麻烦,直接大量拍地,供过于求就行了。

过去几十年来,房地产行业吸引了巨量资金进场,让一穷二白的地方政府不再捉襟见肘,可以修高铁机场,通高速水电网络,聚拢产业链升级,为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我们要肯定房地产行业的积极作用。

很明显,当下的房地产行业已经完成了它应有的历史使命,甚至超期服役,预售制模式存在很大问题,那么房地产税的推出就顺理成章了。

它可以补充、逐步取代过去的土地财政,限制房地产的金融天花板,戳破泡沫,打击炒作,让资金从这个蓄水池抽出来,再流向实体经济里。

房地产绑架了太多资金,凝固在里面一切都无从谈起,也就不要说什么让消费像天气一样热了,天一热想吃个雪糕都还会被刺伤。

只是由于疫情原因和经济环境的不理想,房地产税客观来说有短期打压房价的副作用,所以今年不具备扩大房产税改革试点城市的条件,但不意味着它未来不会出。

根据2020年央行发布的数据: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住房拥有率为96.0%,有一套住房的家庭占比为58.4%,有两套住房的占比为31.0%,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占比为10.5%。

初期房地产税怎么征收?

完全可以先从四五套、家庭总面积达到1000平以上的阶层开始,毕竟大部分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像什么房叔房姐,手里有上百套房产的贪官等等,这些可不是普通老百姓阶层。

也有一些声音说,房地产税的真正改革阻力是在内部,既得利益者不可能挥刀自砍,如果这样想未免太浅薄了。这些只在意手里一些固定资产的既得利益者,不被登记在重点反腐打击清单里已经烧高香了,还能有多少高度去影响大方针的实施?

诸位如果回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车轮,每一件大事里都是党员先行,都是先一步步先粉碎自己,以身作则,才能推动改革继续前进。

再聊回房产税,哪怕是将当前的房地产总市值降低三分之一,按照1%的税率来算,也依然有数万亿的税收。

而且房产税的出炉,肯定不是立即全面代替土地出让金的,两者可以同时运转,然后逐步降低土地出让金的额度。

毕竟现在的城市化率已经进入尾声,基建不像过去几年那么需求旺盛,2020年的土地出让金为什么暴涨?就是因为疫情爆发,导致全国各地的卖地金额疯涨,供给远远超过了实际。

像某处荒漠戈壁滩能建起一个庞大的文旅城,要给谁住?


2020年拍地无节制,国家出台三道红线和土拍双集中的政策,彻底遏制住地方城市对卖地的依赖。

所以要怎么过渡?

一个简单公式:

房产税+土地出让金-地方开支=收支平衡

房产税和土地出让金都是开源,让房产税所占的比例一步步提高,土地出让金逐渐减少,还有最重要的节流,地方实在太能花钱了。

看看全国各省的负债率,贵州803%位列第一,湖北786%位列第二,四川776%位列第三,天津(768%)、重庆(741%)、江苏(732%)、湖南(657%)、云南(642%)、甘肃(605%)、江西(561%)。

以前随便挖一挖泥土,就有大量黑石油流出来,获取难度非常低,造成了惊人的铺张浪费,大量石油挥霍而光,毫不节制。

一个只有26万人的独山县,竟然可以借债400亿,人均负债11.2万,建造了全国闻名的水司楼;

一个只有90万在籍人口的鹤岗,每年财政收入38亿,支出有157亿,其中政府在编人员的工资和福利支出就有上百亿;

一个普通院校花了1900万定向委培,引进23名出口转内销的菲律宾博士,平均每位博士花费84万元;

许多城市为了形象工程,为了方便卖地创造GDP,自身年财政还不到80亿,人口也只有数百万,就要劳民伤财修建两三百亿的地铁。

太多的例子就不展开了。

对于行政机构臃肿、土地资源浪费、城投债务高筑、烂尾楼奇观、地方保护主义、无序竞争、高校支出挥霍等乱象,国家三申五令,下达无数通知,可能发挥不出多少效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我只希望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发挥出调节作用,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减少行政力量规划经济中的资源浪费,遏制日益膨胀的地方债务。

过去那种每个地区都要小而美,产业链齐全、新城卫星城遍布的粗发展模式已经是过去式了,什么都想贪,什么都想要完全不切实际。

今后核心大城市负责拉动经济增长,小城市辅助配合,走符合自己城市的路线,再通过转移支付来维持各地的财政支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软着陆……希望有一个好的结局吧。

最后我想说。

疫情很苦,众生皆苦,但苦难不是财富,苦难就是苦难,不是比谁能吃苦,谁更痛苦,谁更能忍受,能忍受痛苦的前提,一定是看到了希望。

每个人似乎都在赞美二舅,赞美他能从苦难中消除疼痛,活出精彩人生,却没有任何人想成为二舅。

图片

烂尾楼就那样滑稽地站在那里,俯视众生,看着六岁小女孩被迫住进黝黑荒凉的钢筋水泥里,每天摸黑爬15层楼梯,写作业用手电筒,没水没电无法抗寒。

中国老百姓的梦想都很朴素,也很脆弱,许多人都是第一次买房,背着房贷负重前行,只希望在万家灯火中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家,想的大抵都很简单: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部分参考资料:

[1]张宇轩.融创爆雷内幕 郑州楼盘近乎烂尾,监管账户存疑[J].中国经济周刊,2022(13):26-30.

[2]黄婉银(2022-01-21).华夏银行佛山分行擅划购房预售款 当地住建局要求停签账户监管协议.每日经济新闻,007.

[3]徐漪波. 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研究[D].宁波大学

[4]宋慧芳.预售制的废存之争再起[J].中国经济信息,2018(21):62-63.

[5]周洁.商品房预售监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020.华北电力大学(北京),MA thesis.

[6]姜京晶.“高周转”模式对碧桂园经营绩效影响及其风险分析.2021.北京林业大学

[7]孙海刚,冯春阳.“高周转”、利润率与房地产企业经营风险[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韩韫超. 掀开烂尾楼的遮羞布,不放过任何一个违规者[N]. 工人日报,2022-06-30

[9]余胜良. 谨防烂尾楼盘停供风险扩散[N]. 证券时报,2022-07-13

[10]薛晖. 期房预售已然弊大于利 现房销售是大势所趋[N]. 每日经济新闻,2022-07-26(005).

[11]吴林璞."应对城投债“资产荒”"国际金融报 2022-06-27,009,金融.

[12]黎文思.城投公司转型与发展的思考[J].今日财富,2022(11):7-9.

[13]刘佳.土地财政、房价泡沫与空间扩散效应[J].统计与决策,2022,38

[14]李宇嘉.对当前房地产和土地财政的再认识[J].住宅与房地产,2022(15):6-9.

[15]武卫红. 多地持续推进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N]. 中国证券报,2022-01-26

[16]杨科伟 ,李诗昀.房地产税暂缓扩大试点的考量[J].理财,2022(05):45-46.

[17]余小琴.资源依赖、土地财政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物价,2022(04):12-15.

[18]安体富,窦欣.我国土地出让金: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48

[19]张平,侯一麟,任强,马海涛.房地产税与财政治理:对八个问题的回答[J/OL].国际经济评论:1-20[2022-07-27]

[20]胡洁,陈双.房地产税设计和改革国际经验借鉴[J].商业文化,2022(13):36-38.

[21]张启迪.当前房地产税推出的原因、影响及建议[J].经济界,2022(01):3-6.

[22]孙蔚."六部委发声 楼市吹暖风"中国消费者报 2022-03-24,002,热点.

[23]白彦锋,张丹昱.房地产税改革:从长计议,行稳致远[J].中国经济评论,2022(03):44-48.




相关文章

  • 民营企业融资约束有五类原因,其含义和机制分别是什么?
    民营企业融资约束有五类原因,其含义和机制分别是什么?

    民企融资约束的原因。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面临较为严重的融资约束几乎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因此国内外学者都对其原因、缓解措施等都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文献中对民企融资难或融资约束问题的研究更多地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紧密关联,因为中小企业中绝大部分是民企。总结现有文献,对民企融资约束形成原因的研究大致可以归为五类。一是基于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缺乏正规财务报表等数字化信息,信息收集和甄别成本高,从而使得...

    2022-07-30 18:46:00
  • 原因揭开:中奖千万后为何到手还不到二十万?彩民:又交“智商税”
    原因揭开:中奖千万后为何到手还不到二十万?彩民:又交“智商税”

    引言当下社会各个城市,各条街道上的彩票站人流涌动的局面就凸显出了大家对这种“不劳而获”生活方式的向往,这并不是因为大家不够勤劳,而是在当代社会有钱的人吃山珍海味、住别墅豪宅,没钱的人辛辛苦苦勉强为生,这种不平衡的局面让很多人都有了一夜暴富的想法,而落实这种想法的渠道之一就是买彩票。在新闻上很多人都听过某些人凭借着中大奖改变人生命运,走上人生巅峰的案例,这更吸引无数彩民疯狂购买彩票。可彩票中奖真的那...

    2022-07-30 18:46:00
  • 2022年国家要严查退休人员?是何原因?“4类人”可能包括在内?
    2022年国家要严查退休人员?是何原因?“4类人”可能包括在内?

    引言对于当下社会上的打工人来说,大家自然都希望能够尽早过上“退休养老”的生活,虽然对于很多已经退休的老人来说,他们却羡慕这些年轻人仍有精力工作打拼,但很多年纪轻轻的公司职工却已经为自己的养老生活做好规划。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内卷的时代,可以不用工作就能享受到每个月发放养老金,逛街下棋跳舞的乐趣对年轻人来说的确是一种奢望。不过在大家筹备养老生活时也需要知道国家为我们提供的养老保障虽然非常完善且人性化,...

    2022-07-30 18:46:00
  • 比房产税还高?或上调20%,三省已试点,新规下两类人需要留意
    比房产税还高?或上调20%,三省已试点,新规下两类人需要留意

    引言自从第一次房改政策开始实施以来,我国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改革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但是无一例外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如火如荼,近二十年以来我国房价也是出现了高速上涨的趋势。而这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老百姓买房变得越来越困难,很多刚需买房者想要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许多人几乎万付出大半生的心血。但是房子对于国人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在国家宏观政策...

    2022-07-30 18:46:00
  • 一年被赚走2000亿,中国成外资巨头印钞机!国内药企为何不争气?
    一年被赚走2000亿,中国成外资巨头印钞机!国内药企为何不争气?

    文丨华商韬略 马来  对跨国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过往的一年充满了“震荡”。行业内的几家巨头,先后经历了并购、重组与任职调整。短时间内,这些变化无疑影响了企业的股价。  但纵观全年的营收表现,人们却发现,跨国药企并没有受到太多影响,从其公布的数据中便可见一斑。  上半年,多家跨国药企纷纷发布财报。强生率先交出了“成绩单”,2021年,他们的营收规模达到了937.7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13.6%。  ...

    2022-07-30 15:46:00
  • “财政奖励中介卖房”第一城,出现了
    “财政奖励中介卖房”第一城,出现了

    文丨华商韬略 新媛  “凡在今年下半年期间,中介机构每销售一套商品房,将给予1000元奖励。”  回顾今年上半年, 房地产市场萎靡不振,各地政府为了刺激消费,更是想出了颇多“奇招”。  7月24日,江西省宜春市住建局发文称,其于七月初发布《关于促进樟树市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若干措施》正式实施后,目前销售面积环比以及销售额环比同时上升了6成还要多。  据悉,在补贴政策中,凡在2022年7月1日...

    2022-07-30 12:46:00
  • 美联储博斯蒂克:美国经济没有衰退 应继续加息抑制通胀
    美联储博斯蒂克:美国经济没有衰退 应继续加息抑制通胀

    当地时间周五(7月29日),亚特兰大联储主席博斯蒂克驳斥了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观点,他表示,美国经济尚未陷入衰退,美联储仍需进一步提高利率以遏制通胀。...

    2022-07-30 09:35:06
  • 流动性研究中,在波动性高的熊市条件下,流动性风险的共性更大
    流动性研究中,在波动性高的熊市条件下,流动性风险的共性更大

    流动性共性的风险溢价。在2005年以前,关于流动性共性的风险溢价的研究较为鲜见。直到Achaya和Pedersen基于代际交叠模型和CAPM模型构建了流动性调整的CAPM模型,该模型首次将流动性和流动性风险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进行分析,创新性地将流动性溢价分解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代表预期平均非流动性水平,第二部分是净流动性风险因子,可以被分解为三种流动性风险,分别对应:股票与市场的流动性共性、股票收...

    2022-07-30 06:46:00
  • 优待证发了后,退役军人该怎么用?有老兵说不好意思用?大家咋看
    优待证发了后,退役军人该怎么用?有老兵说不好意思用?大家咋看

    引言军人是非常光荣的一份职业,它承担着保家卫国的责任,是崇高的,也是伟大的,我国对于军人以及退役军人是有很多优待政策的,而退役军人的优待证就是其中一种。退役军人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服兵役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也是光荣的责任和使命,但是军人退役之后,国家也会为其发放优待证。在我们生活中却很少见到有人使用优待证,这是因为什么呢?有一些老兵还表示自己不好意思使用优待证,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优待证发了后,...

    2022-07-29 21:46:00
  • 房产证拿到手后别大意,3件事需要办好,不然房子有可能不属于你
    房产证拿到手后别大意,3件事需要办好,不然房子有可能不属于你

    引言房子对于我国老百姓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尤其是近几年以来,房子的属性一再被刷新。如今房子关系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如果没有房子,那么自己在这座城市中就如同一个过客,没有任何归属感可言。而近几年以来,房价不断上涨,给很多人的买房增加了难度,即便是能够凑出首付,几十年的房贷也让人感到压力很大,老百姓买房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国家对于民生问题一直非常重视,老百姓买房难自然也是国家担心的,...

    2022-07-29 21: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