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失去被中国仇视的资格!
来源:大树镇巡抚
微信ID:dashuzhenzhang
战役打完了,到军中镀金的贵公子从后方赶来,但因为干扰了军队的活动,被小军官训斥了一顿。
随即,小军官就挨了上司一巴掌:“他可是贵族家庭出身,你一个农民的孩子,怎么敢这样!”
上司打得理直气壮,而且理由直接说出,没有任何掩饰。周围围观的士兵们没任何反应,好像一切自然而然。甚至连被打的小军官自己也毫无怨言。
军队里搞起了《我的贵族父亲》,这种在我们看来非常炸裂的事,在日本军队里却毫无波澜,一切都发生得这么理所当然。
《南京照相馆》开始不久的一幕,标志着中国人终于开始以一种高位者的心态,对日本进行凝视和审丑。
过去国内,在严肃的文艺作品里,日本是邪恶而强大的,《黑太阳731》成了很多人的童年阴影,这是多年遭受侵略的苦难留在我们历史记忆里的梦魇。
而在不严肃的作品里,如抗日神剧中,日本像是小丑,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走夜路讲笑话给自己打气,内心终究是带着恐惧的。
在过去的文艺作品中,日军除了残忍邪恶外,其他品质却极为正面:他们极为高效,又悍不畏死。
以至于能让国内摇滚第一人成为日军的粉丝,用“联合舰队”命名自己的组织,并号召学习“江田岛精神”。
而《南京照相馆》用长官为包庇公子哥而给一线军官的一记耳光,和耳光后众人理所当然的态度,让日本的形象看齐印度。
其实还不如印度,因为印度的种姓制至少自洽,不会把低种姓安排到很容易冒犯到高种姓的位置。日本却一边等级分明,一边又不做任何隔离。
日本这类自相矛盾的做法还有很多。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一边宣传“中日亲善大东亚共荣”,一边搞大规模的屠城。
这不是搞战略欺骗,如果真想骗,完全可以在甲地屠城的同时,在乙地搞个“共荣范例”。
在同一座城做这两件事,说明日本人的良知不仅不认为屠杀是错的,他们的理智甚至无法推想出“杀人会引起反抗”。
最典型的就是那位日军公子哥,他拍下屠城的照片后居然想作为杰作公开发表,然后能对屠城幸存者说“我们把你们当朋友”。
他们不仅缺乏人的情感,甚至没有人的思路,给人强烈的伪人感。
伪人指的是一些虚构作品中极力模仿人类的非人生物。他们和传统传说中模仿甚至变成人类的野兽妖怪不同在于,野兽妖怪是有自我的,模仿人类是他们行为方式的一部分。
而伪人是没有自我的,如果不模仿人类,他们就无法形成自己的行为。
日本的底层逻辑,就是这种没有自己,只能模仿人类的伪人。因为他们只观察到人类言行的一部分,所以显得奇怪扭曲。
我们常说的“有小礼无大义”,就这样形成的。伪人无法理解人类的礼和义背后的一整套逻辑,只能观察和模仿常见的小礼。而对于少有机会观察的大义,就无能为力。
所以日本公子哥能一边让守卫杀了帮助自己洗胶卷的中国人,一边认为自己做到了“仁义礼智信”。因为他真的认为给了通行证就算守信——哪怕在通行证上留记号让卫兵杀了带通行证的人。
然后他拍的屠城照流出,给日本造成巨大被动时,他完全没感觉自己坏了事。直到被上级骂到让家族蒙羞时,才拿起刀想要切腹——然后又放下了。
最后在有一群军人围观时,他才下刀,靠介错人才结束生命。
他当然不觉得自己对不起中国人,但他也意识不到自己对不起家族和国家。他对家族和国家有一点愧疚,就像他对中国人一样。
这就是“日本没有罪文化只有耻文化”。伪人没有是非对错的观念,只能从外界的反馈里感受。
他们不会考虑自己做的任何事是对是错,只在意做了这件事后自己还能不能合群,会不会被孤立。
相比影片结尾处决战犯的镜头,日本公子哥犹犹豫豫的切腹的片段更是对日本的精神处刑:
我们终于意识到,印象里那些悍不畏死能因为失责而自裁的日本人,并不存在。现实里存在的,是一群意识不到自己的对错,只能在有形或无形的众人注视下,才能模仿自我处刑的伪人。
日本的形象从过去的邪恶而强大,变成了邪恶而渺小。同样的历史事件,但讲述历史的中国已经变了。
有人说《南京照相馆》是仇恨教育,但我感觉这部片子传达的是,日本在失去被中国仇视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