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参考,东方金报

微信
手机版
东方金报

找寻临界点:对防疫新措施的一些体会!

作者 :正文注明 2022-11-11 20:43:14 围观 : 评论

作者:Chairman Rabbit
来源:tuzhuxi(ID:chairmanrabbit)

关于疫情防控的最新政策(《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二十条措施》”)大家应该都看了。现阶段,没有提出一整版的防控方案,只以通知的形式发了二十条措施,但发布单位与防控方案一样,都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可以理解:《二十条措施》里突破第九版或与第九版不一致的地方,以《二十条措施》为准,其他地方继续依赖第九版防控方案。

市场对这一措施的反应非常正面。以下说说我的一些感受。纯粹个人意见。

  1. 1.“政治背书”:这二十条措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既考虑了病毒变异的最新情况,又考虑到一段时间以来地方执行上存在的“一刀切”、层层加码等系统问题,核心是在“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之下,更加科学、精准、优化的防疫,减少地方执行上的偏离,减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然而,这些措施要在秋冬之际、多地疫情爆发时推出,是一个很大的决断,需要政治勇气和魄力,更需要充分授权,所以经过政治局常委会讨论。

  2. 2.强调“动态清零”总方针,同时新措施只是“优化调整”。引用一下正文:

——“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而是适应疫情防控新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的新特点,坚持既定的防控策略和方针,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
——“引导全社会充分认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是为了防控更加科学精准,决不能造成放松疫情防控,甚至放开、躺平”的误读
社会/市场对防疫政策的理解是非此即彼、不是“0”就是“1”、不是“放开”(终止“动态清零”)就是一成不变的坚持之前做法的,没有“中间路线”。实际上,决策者肯定是在现有框架下调整优化的:“动态清零”是个总方针,执行遇到问题,不代表要全面终止总方针,肯定要看看具体政策有没有调整优化的空间。因此,所推出来的政策既不是“0”、也不是“1”。
考虑到这个问题,文件特别强调要对社会进行正确引导,避免产生对政策的误读。但实际上,大多人是不容易理解这种措辞变化的,并且认为政策调整背后一定有其他所指。最终,人们还是会以“0”和“1”的简单框架去理解政策,认为《二十条措施》就是为了“放开”。而在今天,把政策说清楚是很困难的。说白了,社会上是既难理解,又不愿相信,甚至懒得了解。其实这些东西也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大多人的认知是简单的,希望得到简单、清晰、明确的答案。(“你就告诉我什么时候‘放开’吧”、“我看这就是朝向‘放开’的”)。你很难改变人们的认知。而能看到政策精神难以准确传达本身就是一种政治经验和人生认识。
  1. 3.从源头简化政策,减少地方“层层加码”的可能性。要科学精准防控,减少地方层层加码,就要在源头上提升政策的精细度和颗粒度,减少地方发挥诠释的空间。《二十条措施》里若干这样的政策:

——“将风险区由‘高、中、低’三类调整为‘高、低’两类,最大限度减少管控人员。”(作者理解:执行上,中风险和高风险基本趋同,那么规定中风险就没意义了,纯粹给“一刀切”和“加码”制造条件,干脆就简化/废止了)
——“及时准确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作者理解:啥是“密接的密接”?第九版里,与病例有空间交错的暴露人员不一定都属于“密接”或“密接的密接”,需要根据感染风险具体判定。但一规定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判定,就可能导致加码,最后所有相关人员都变成了密接一样的待遇,所以干脆废止“密接的密接”)
这样做“减法”的例子有一些,不一一罗列。
  1. 4.针对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的痛点问题,提出精准防控要求,整治加码行为。有许多具体的措施,例如:

——“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
(第九版里,高风险区原则上以居住小区(村)为单元划定;《二十条措施》明确要求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并“不得随意扩大”,对精准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只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开展……纠正“一天两检”、“一天三检”等不科学做法。”
(大规模核酸检测原来被认为是一个防控利器,是制度和治理能力的体现。但在后来的执行开始被过度使用,而且核酸检测一定是人群密集的,本身就是一个病毒扩散到重要源头。不允许随意搞大规模检测减少了地方政府习惯依赖的一些粗放手段,符合精准防控的理念,但也对地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十六条强调增加对“一刀切”、层层加码的整治力度,要求地方(块块)和行业系统(条条)联合督办相关问题;第十八条针对学校,第十九条针对企业,第二十条针对滞留人员,反应的都是痛点问题。
  1. 5.对入境人员的管理有所放松。具体措施包括缩短隔离时间(“5+3”)、确定阳性判断标准为核酸检测Ct值<35、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及放松核酸检测要求等。

作者理解:1)“5+3”本来就是有科学依据;2)决策者应该掌握一定的数据,认为境外输入并不是造成当前内地反弹的最主要问题,主要还是境内出现了扩散。毕竟由境外入境的人少,依据“四早”原则,对这些人是能够有效跟踪控制的;更大的群体是境内人员流动。3)对既往患者与初筛阳性患者的处理是不同的,此点在第九版防控方案里已经体现。境外的人估计大多得过一圈了,大多为既往患者;4)目前有加强与境外/海外人员流动的客观需要。
总之,就此问题,一定经过科学评估,评判利大于弊,风险可控,因此推行。
  1. 6.疫苗接种及医院医疗资源准备。这一部分是最有“想象”空间的,大段引用:

——“(十一):要求制定分级分类诊疗方案,确定不同临床严重程度感染者入院标准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疫情和医务人员感染处置方案,做好医务人员全员培训。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增加救治资源”
(作者理解:分级分类诊疗就是小病不上大医院,尽可能在社区/基层医院解决。一般的感染就不要挤兑三甲医院了;确定不同临床严重程度感染者的入院标准就是达到了一定严重程度医院才会收治,譬如血氧低到一定程度,有严重症状。光发个高烧(可能很高)是不收治的。应对医院爆发疫情问题:如果大规模疫情来了,医院肯定会爆发疫情,而医院是病患最多的,容易成为重灾区。所以一定要提前制定预案:如何防、如何处置。医务人员全员培训、增加救治资源——这些就是让大家做好准备,类似飞机落地前带好安全带。
——“(十二)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制定加快推进疫苗接种的方案,加快提高疫苗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特别是老年人群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加快开展具有广谱保护作用的单价或多价疫苗研发,依法依规推进审批。”
(作者理解:要更好的应对疫情,增加未来的政策选项,甚至可以调整防疫总方针,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或者说“安全条件”、“舒适前提”——就是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特别是老年人等群体)。如果相当比例的人群迟迟不提高接种覆盖率,我们就缺乏“放开”的基础条件,变成了全社会打过疫苗的人“等待”那些没打/不打疫苗的人。如果主动或被动“放开”,就会变成打了疫苗的人被没打/不打疫苗的人集中挤兑医疗资源。这是其他国家/社会早已发生的事,教训深刻。总之,这次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疫苗接种,是一个非常正面的信号。)
——“(十三)加快新冠肺炎治疗相关药物储备。做好供应储备,满足患者用药需求,尤其是重症高风险和老年患者治疗需求。重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做好有效中医药方药的储备。加强急救药品和医疗设备的储备。”
(作者理解:储备好药品,也是应对疫情、增加政策选项甚至调控防控总方针的前提)
——“(十四)强化重点机构、重点人群保护。摸清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孕产妇、血液透析患者等群体底数,制定健康安全保障方案。优化对养老院、精神专科医院、福利院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的管理。”
(作者理解:万一“失守”,或者未来需要调整政策,这部分人群将是COVID-19病毒真正指向的人群,要加强对他们的保障)
以上政策措施,既是应对眼前疫情所必须的,又是增加我们未来政策选项(甚至调整总方针的)重要前提条件。
  1. 7.疫情防控还得继续,所以要做好对封控隔离人员/社区的服务保障。目前讲的都是优化调整既有政策,而不是调整“动态清零”的总方针。所以,该封控的人群还是要封控的,该隔离管控的人群也还是要隔离管控的,且如果疫情一时控制不住的话,涉及人群规模可能还很大。就这一条也有专门的部署,即“(十七)加强封控隔离人员服务保障”,有许多关于小区生活必需品供应、配送、帮助支持的内容。2022-2023年的这个秋冬,还有硬仗要打。

  2. 8.从政府视角看《二十条措施》针对层层加码和“一刀切”的举措

我们尝试从政府的角度看这《二十条措施》。
——疫情防控是需要中央与地方、不同部委及行业体系共同完成的。国家卫健委负责制定总体政策,但执行却在地方(且地方上还涉及不同的部门/行业体系)。十四亿人的国家,政府/官僚体系庞大复杂,一层层下去,基层对政策的理解、把握及执行质量与政策制定初衷就有很大偏差了;
——针对“一刀切”和“层层加码”问题,国家卫健委在2022年6月专门提出了“疫情防控九不准”。但这些原则落到地方就很难执行。而且不仅如此,“九不准”逐渐被遗忘,“层层加码”和“一刀切”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难理解。这一条其实不难理解,国家卫健委只是国务院的一个专业部门,与地方平行,更管不到基层。地方/基层结合一线情况,总会有自己的考量,会视情况执行,甚至会和中央的政策进行“博弈”;
——“既要、又要”问题:所谓“既要、又要”就是同时提出多个要实现的政治政策目标,而这些目标相互之间往往又是有冲突、有矛盾的。实践中,执行者往往需要权衡考虑,首先完成“政治序列”最高、最接近“底线思维”的目标。在疫情防控问题上,有“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三个目标。官员会判断:哪一条做不好可能立即导致“丢掉乌纱帽”?似乎是疫情防控。疫情一爆发马上就能看到效果,但经济好不好不那么容易量化,也有复杂的内部外部原因。这时官员就会优先考虑防控,而将经济和发展放在次要地位;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地将其他目标提到更高地位,让各地官员在解读文件和精神时没有任何的“疑问”,能够清晰地确定自己的“KPI”。《二十条措施》经过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及“政治授权”,正文中有大量针对层层加码、“一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具体要求。政策执行者可以清楚地预期,如果执行不到位,一定是会有负面结果的。往后每一步,都要认真考虑中央的精神,平衡好各个目标;
——政府视角,往往会从要给政策的执行、落实角度看问题。政策执行层面的问题不一定是政策本身的问题,而执行问题原因可能是复杂的,但就藏在庞大的政府体系内部,需要找出问题,给出对策,进行调整、纠正,确保政策最终准确执行。民间视角,往往会将政府视为一体,看不到也并不关心政府体系内的复杂和张力;同时,外部人视角会认为政策和执行是一体的,认为:“如果政策无法被很好地执行,那就不是一个好政策。”不能说民间视角就是“错”的,但肯定是简单化的看法。
——这么大一个国家,驾驭如此庞大的政府体系,带动整个社会,进行最精准的疫情防控,好比“大象走钢丝”,这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之难事。只能是边走边看,边研究边调整,发现了问题就动态调整。没有哪个政策是完美的,决策者只需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理就可以了。

9.本轮疫情:地方政府面临的“大考”、中央的决心及“政策临界点”。

《二十条措施》下来,“一刀切”和“层层加码”属于“政治错误”了;“既要又要”的KPI更加明确了;一些地方上本可以依赖的粗放型\灰色区间型的工具手段不能再用了;对精准防控的要求更高了,这是对地方政府/官僚体系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以为,今年秋冬的这个防疫,也是测试中国地方/基层政府体系治理/运行能力的极限。

那么,这轮疫情,有没有控不住的风险呢?即疫情大规模爆发,影响更多的城市与人口。作者以为还是有风险的,同时,也相信决策者永远会考虑最坏情况的发生,不会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
为什么要在秋冬之际引入这样的政策呢?我觉得有多方面的考虑:
一是从执行角度,政府对于控制本轮疫情是有信心的,毕竟已经经历了这么多疫情了,经验丰富。而从疫情防控角度而言,把本轮疫情控下来,“熬过”这个冬天(包括明年春节/春季)对中国是最好的。因为Omicron大概会进一步减弱,且我们的疫苗接种覆盖率、医疗资源准备等会更充足。所以,能防一定要防,把主动性、主导性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能最大限度的减少防疫成本的话,防得时间越长,我们最后越从容。这是一个基本策略。或者说A计划。
二是也要考虑,我们现在的基础条件和2020年不同了,COVID-19-Omicron也和2020年初的病毒不同了,除了香港之外,我们在内地也积累了不少局部地区的数据。尽管我们依然说中国是“人口大国,脆弱人群数量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但站在今天,我们应对疫情的能力肯定比2020年初要从容得多了。说白了,我们现在手里是有底牌、有信心的。即便出现最坏的情况,甚至需要被动调整总体政策,开始“打一场完全不同的仗”,我们也能调整策略,调动资源,确保打赢这场仗。这个是B计划。请注意,B计划是最坏情况、后备计划,A计划才是主计划,是正道。
三是《二十条措施》也反映了国家的考虑:疫情、经济、发展都很重要,缺一都不能少。现在中国的舆情现状是,疫情三年了,民众确实对防疫没有耐心了,预期防疫政策调整、呼吁政策调整。社会心理已经发生变化,能够接受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变化,甚至能够接受政策调整后产生的后果。
任何一个政策都有拥护和反对的人。不难想见,对于一个政策,理解、拥护的人越多,政府所能获得的认可度和信用会更高。如果算“政治账”,是得“正分”的。一个政策如果理解和拥护的人少,甚至不少人是提批评意见的,那么就会影响社会对政府的认可。如果算“政治账”,是得负分的。政府始终需要考虑公共政策的政治效益。
今天中国在“找寻”并“接近”这样一个政策“临界点”,即到了一个时点,维持现有防疫政策或改变现有防疫政策的边际政治效益是一样的。并且伴随时间推移,社会可能越过临界点,彼时,维持现有防疫政策的边际政治效益将逐渐小于改变现有防疫政策的边际政治效益。在那个时候,就可以考虑政策调整了:决策者会发现,越过临界点后,调整政策会带来“政治加分”,并且,当社会“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政策”后,对政策调整所带来的问题的容忍度、耐受度也会提升,也会使政府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
十四亿人口的大国进行政策调整,肯定需要考虑政策的边际政治效益。政策调整既不能太早(只有一次机会,“开弓就没有回头箭”),但也不能太晚(会不必要的透支政府信用)。
上篇作者提到了政府公共沟通和宣传问题。那么宣传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良好的公共沟通和宣传通过提升民众的认知、理解、支持,将转化提高政策的政治效益。
最后,我与朋友开玩笑说,咱们住在超一线城市的,看十四亿人口大国的政策,有时会觉得有些滞后,和看春晚是一样的,春晚节目的内容和主题不可能“超前”于一线城市知识中产的口味,肯定要考虑大多数国人的口味,处于“中值”又向前的水平:广大农村地区中老年人看了觉得有点超前,一线城市知识中产与青年觉得有点落后,就是这么个情况。
10.最后几句话:
我坚信的几条:
第一,政府的使命是最终带领十四亿人安全穿越这场疫情;
第二,活在一个大国里,就要适应大国的节奏;
第三,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寻找正能量、传播正能量;
第四,针对疫情,首先做好个人/家庭防护工作。该打疫苗要打疫苗(加强针),该囤点药品的囤点药品;有老人的,可以备一个制氧机。平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全文结束)



相关文章

  • 把火烧到美帝后院去!
    把火烧到美帝后院去!

    原创: 顾子明本文授权转载至微信公众号:政事堂Plus2019美国的中期选举正在落下帷幕,特朗普横扫民主党成为影子议长的局面并没有出现,不仅懂王预期大胜的众议院仅能小胜,自信揽到怀里的参议院也打成了胶着的扯皮大战,要到下个月才能看到结果。而随着投票的终结,拜登和哈里斯也离开美国,开启了他们的亚洲之行,在下一周的全球外交周,中美两国将在柬埔寨、印尼、泰国,进行东盟、G20、APEC的三轮外交交锋。接下来拜登的套路,基本可以预料到,一方面通过纠正一点特朗普时代的“错误”作为免费的伴手礼,避免关系激化,一方面通...

    2022-11-12 06:43:08
  • 关之琳被传曾勾搭过向华强,被其妻泼过咖啡,向太发视频辟谣传闻
    关之琳被传曾勾搭过向华强,被其妻泼过咖啡,向太发视频辟谣传闻

    最近有关于向太和关之琳的瓜被爆出来了,据说早年间关之琳勾搭过向华强,身为“正宫”的向太非常生气了,直接教关之琳做人,把她约出来之后,直接泼了关之琳一身咖啡,还打了她一巴掌。这瓜牵涉到港圈的两大美女,而且人设也太符合彼此的形象了,貌美不安分的小三,霸气宣示地位的原配,沾花惹草的丈夫,因此这个消息就这么被闹到了,有不少人信以为真,不过很快的向太那边直接就发视频辟谣了,她说自己跟关之琳是很好的朋友,两...

    2022-11-12 06:15:28
  • 1950年日本曾爆发罕见怪病,5万只猫跳海自杀,唯有死亡才能解脱
    1950年日本曾爆发罕见怪病,5万只猫跳海自杀,唯有死亡才能解脱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1950年,日本水俣市曾突然出现一阵怪象,自动涌上岸的鱼群,大量漂浮在海中的海鸟尸体,以及后来大量不断涌向海边的猫。鱼群这一切的怪象,竟然在后来给水俣市带来了一个死亡灾害。究竟当时日本水俣市遭遇了什么,会让整个城市陷入恐慌之中?这一切还要从当时水俣市的一系列怪象开始说起。1950年的一天早晨,日...

    2022-11-12 04:25:25
  • 1981年,内蒙古老师给学生买了一双鞋,26年后学生送她一套房
    1981年,内蒙古老师给学生买了一双鞋,26年后学生送她一套房

    阅读之前点个“关注”,以便于您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酱酱比心!2007年的一天,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内,一个叫陈志德的中年男人来到了恩师张秀荣家里,此行他不为别的,只为给老师带十万元钱,让老师到县城里买一套新房子。十万元在当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也足够在县城里买一套房了,张秀荣老师看到这个阵仗,连连摆手,坚决不肯收。见老师不肯收,陈志德急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他也不死心,打定主意,...

    2022-11-12 04:25:21
  • 丁克15年,爱人已不能生,我想找个20岁姑娘生孩子
    丁克15年,爱人已不能生,我想找个20岁姑娘生孩子

    “三十年前的第一批丁克家庭已经步入晚年”,前阵子这一消息引发了热议。丁克,指能生但选择不生育的家庭。上世纪80年代,丁克理念传入我国后,就受到许多年轻夫妻的追捧。根据《中国年轻人生育意愿报告》的数据,我国的丁克人数早已超过60万。近年来,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增加。但是,没有孩子,丁克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吗?部分已经步入中晚年的丁克家庭,他们的经历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1.杨迪:丁克让我有能力买下北上...

    2022-11-12 04:25:18
  • 古代城门都是木门,为何攻城时不用火烧城门?
    古代城门都是木门,为何攻城时不用火烧城门?

    我国古代的城市是“城”与“市”,一般城池为固,外固有护城河。我国古代城市的建设有其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因素,统治者治天下需扩疆,更重要的是稳固社稷,安民心以扶天下,民心稳则社稷稳。我国古代的城市是以城池为主要的防御设施,以其他军事设施为辅,再加上威威稳立的墙体,它们一起构成基本的军事防线。一座有着基本军事防御的平安城,统治者才能安心指点江山大业,也是百姓心中安家建业的基本落点。所谓“城”,就是城墙...

    2022-11-12 04:25:14
  • 断头无手女尸“沙丘夫人”,48年后终于得到确认,但凶手仍是个谜
    断头无手女尸“沙丘夫人”,48年后终于得到确认,但凶手仍是个谜

    如上图所示:1974年7月26日,“沙丘夫人”的尸体被发现的现场。在过去的48年里,调查人员一直在努力确认“沙丘夫人”的身份,她是在马萨诸塞州的海滩上发现的一具几乎被斩首的无手尸体。1974年7月26日傍晚,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普罗温斯敦的雷斯岬沙丘上,一个小女孩和邻居家的一只狗在玩耍,她无意中看到了一幅可怕的景象:一具赤身裸体、残缺不全的女尸横躺在沙地和灌木丛中。这是一具年轻的女尸,皮肤白皙,涂...

    2022-11-12 04:25:09
  • 他是开国大将,为官清廉公正,留给儿子结婚时的婚房甚至没有桌椅
    他是开国大将,为官清廉公正,留给儿子结婚时的婚房甚至没有桌椅

    “公生明,廉生威……”,这句话自古流传,深刻说明了为官要公正,这样才能够政治清朗;为官的要清正廉洁,才能够在不怒自威。这句话来形容我们的开国大将——王树声将军再合适不过了,王树声将军在为官之道上, 为官清廉,绝不以权谋私,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开国大将——王树声将军的故事。王树声将军出生在湖北麻城的一个小镇上,虽然小时候父母都因为疾病去世,但是好在家底还算殷实,家里的...

    2022-11-12 04:25:06
  • 回顾男子喝酒到深夜,把醉酒未婚妻放酒店,男服务员两次悄悄进入
    回顾男子喝酒到深夜,把醉酒未婚妻放酒店,男服务员两次悄悄进入

    原标题:回顾男子喝酒到深夜,把醉酒未婚妻放酒店,男服务员两次悄悄进入 俗话说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知人知面不知心,面对陌生人我们不能放松警惕心,更不能随意把任何关键信息透露给陌生人,否则一旦出了什么事情,后悔也来不及了。 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案例,男友和朋友在房间喝酒畅谈人生,把女友小刘一个人扔在房间里醉酒熟睡,乞料期间前台的男服务员竟然两次刷卡进入房间,而男友小...

    2022-11-12 04:01:00
  • 回顾湖南女子穿着清凉大显纹身,婀娜多姿很自信,不在乎路人围观
    回顾湖南女子穿着清凉大显纹身,婀娜多姿很自信,不在乎路人围观

    原标题:回顾湖南女子穿着清凉大显纹身,婀娜多姿很自信,不在乎路人围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女孩都有追求美的权利,现在这个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没有人能限制你的自由和权利,只要符合法律的规定,你可以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接下来我们要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案例,湖南女子穿着半身白裙露出后背的大片纹身,背影婀娜多姿且自信,毫不在意他人的目光,举手投足之间尽是自信的光芒。 露出大片纹身的女子 事情发生在湖...

    2022-11-12 04: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