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主席:怎么跟特朗普打交道,普京已经研究透了
【文/ 兔主席】
特朗普刚和普京开完了万众瞩目的阿拉斯加峰会,泽连斯基又带着一众欧洲领导人赴美国拜访特朗普。看看随行队伍阵容多么“强大”: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茨、英国首相斯塔默、芬兰总统斯图布、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北约秘书长吕特……这表明乌克兰和欧洲急了,眼看特朗普和普京重新走近,赶紧希望做通特朗普的工作,把美国拉回欧洲的阵营。
以下是对局势的一些点评。
1.阿拉斯加“特普”峰会落幕,普京成赢家。
观察者普遍认为,普京是阿拉斯加“特普会”的赢家:普京享受了特朗普的红毯与战机的隆重欢迎,在俄罗斯国内扬眉吐气,在国际上一定程度摆脱了西方国家的孤立状态,同时又没有给予战场上的实质性让步,因此也没有和美国达成实质性协议。
阿拉斯加的“双普会”
2.俄方核心诉求未松动。
俄罗斯针对乌克兰问题的诉求显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不只是解决领土问题,不只是形式上的停战,而是要解决导致冲突爆发的“根源性”问题。俄方的诉求,最后具体转化为要求:1)美国及西方事实上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和东部四州的领土及主权主张;2)乌克兰去军事化;3)乌克兰不得加入北约;4)乌克兰“去纳粹化”——实际意图是阻止乌克兰建立一个反俄、亲西方的民族主义政权。从战争开始到现在,俄方的诉求没有变化
3.特朗普对俄乌问题的认知更加明晰。
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以来,对俄乌冲突也经历了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而在阿拉斯加峰会之后,特朗普已经见完了所有重大利益攸关方,和泽连斯基与普京都进行过当面磋商。在特朗普见完了普京,亲耳聆听后者亲口讲述对俄乌冲突的理解和诉求时,特朗普应该已经完全了解了俄方的诉求,知道了普京的目标和底线,明确了预期。单就这一点,和普京面对面的谈话,相比听他人转述或者只是通过电话或视频交流,效果恐怕还是不一样的。
4.美方底牌早被普京掌握。
早在特朗普在白宫对泽连斯基发飙时,普京就已经掌握了特朗普的底牌;美国不愿继续对乌克兰提供援助,希望乌方能够从实际出发,接受俄罗斯提出的条件,就此停火——而俄方最起码要求乌方做到:放弃已经被占领的东部领土,同时放弃加入北约的诉求。早在最近轮次的磋商之前,特朗普已经做出了这个决定,普京也早已知道特朗普的想法。
5.俄方早已识破美国制裁的虚张声势。
至于特朗普之后威胁的各种制裁(包括对俄罗斯不停火的制裁,以及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例如印度、中国)实施二级制裁,普京早就看透:特朗普只是说说而已,看看俄罗斯的反应,看看其他国家的反应(包括北约国家、印度、中国等),但并无真实执行的意愿和能力。这一次特朗普以红毯加战机邀请普京,更证明美国威胁的制裁都是纸老虎行为。“狼来了”的反复上演,使得克里姆林宫不再相信白宫提出的任何威胁性表态。
6.普京对特朗普更具影响力。
普京对特朗普拿捏得非常准:他知道特朗普是“旧时代”的人,相信现实主义和务实主义,相信强权和实力。左右特朗普靠的不是谄媚、讨好和乞求,而是实力——无论是强硬应对经济威胁,还是战场上的决心和魄力。而这就是普京能够左右特朗普的——欧洲领导人和泽连斯基到白宫对特朗普进行团拜,无法赢得特朗普的任何尊重。
到现在,普京已经可以确定,自己在特朗普心目中获得的尊重,超过任何一个欧洲领导人;自己对特朗普所说话的分量也远高于任何一个欧洲领导人。俄罗斯当然也要不断做美国的工作,将特朗普吸引到俄方的目标上来,但在影响特朗普方面,普京远比欧洲领导人更有把握。至于泽连斯基——则完全是个小丑。他只是各方的工具而已——现在主要是欧洲政府的工具——尽管欧洲人对腐败的泽连斯基并不满意。
7.俄战场信心源自军事实力。
相比两年前,一年前,甚至只是半年前,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的信心也更足了:
1)在士兵招募方面,俄罗斯通过高薪政策彻底改变了征兵模式,兵源稳定(目前是乌克兰的两倍以上),且能够有效抵御社会不满;
2)在军事生产方面,俄罗斯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自身的国防工业基础(与美国和欧洲有本质不同),目前已全面启动苏联时期遗留的军工厂网络,大幅提升军事生产能力,国防预算是乌克兰的三倍多。在无人机生产方面,俄罗斯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叶拉布加工厂已经是全球最大军用无人机生产基地;
俄罗斯生产天竺葵-2无人机的厂房
3)战术方面,战争初期,人们常看到乌克兰无人机打击俄军坦克与士兵的视频,俄军一度处于不利地位;如今,俄军已全面革新作战方式,推进军队技术化改革,将无人机技术与自动化作战理念全面融入作战模式,不仅消除了乌克兰在无人机领域的早期优势,而且已开始在该领域领先于乌克兰;俄罗斯在各个军事领域取得的全方位进步,也为普京在谈判中坚持强硬立场提供了底气。
8. 战场决胜方握谈判筹码。
普京深刻知道这个道理:乌克兰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战场,而非谈判桌——至少目前仍是如此——在战场上占据的优势越大,在谈判桌上的筹码也越充足,归根结底,是军事实力说话。俄罗斯已经浴血奋战三年,伤亡过百万,可以说前面的牺牲就是为了在当下取得更大的战略优势。
在特朗普亮出自己拒不干预的底牌后,俄罗斯当然不能退缩,而是巩固优势,乘胜追击,只有这样才能把前面的牺牲给“赢”回来。按照目前的逻辑,只要俄罗斯能在战场上持续取得更大胜利,则明天的停战协议一定会比今天的更有利
9. 战争倒逼俄军现代化领先。
此外,虽然俄罗斯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过百万人伤亡),但如果仅从军事层面来看,俄乌战争对俄罗斯而言是存在一些战略收益的:俄罗斯借此率先完成了自身军事战略、战术、技术与组织体系的变革,成为全球最能适应无人机技术与自动化作战的大型军事力量。这一经过新一轮现代化改造的军事体系,得到了俄罗斯庞大国防工业体系的支撑。在这一方面,俄罗斯的军事体系已遥遥领先于北约的军事体系
10. 欧洲惧怕俄罗斯,但不同国家顾虑存在差异。
当然,在欧洲方面,只有少数国家处于对抗俄罗斯的“前线”——包括波兰、罗马尼亚、芬兰、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摩尔多瓦、格鲁吉亚等。哪些国家有大量俄语族群居住?哪些国家只是因为乌克兰部分领土被占而与俄罗斯形成间接地理关联?(例如波兰)哪些国家目前已是北约成员国?要看到,不同国家对俄罗斯的担忧是不同的。
但在今天的欧洲——尤其是北约国家,有多少国家真的相信俄罗斯会在乌克兰战争之后再进一步进攻自己的国家?俄罗斯进攻波兰?俄罗斯进攻芬兰?俄罗斯进攻罗马尼亚?对于大多数尚有一点正常理智的人来说,都知道这是纯粹的天方夜谭。这些国家大多没有显著的俄罗斯语族人口,不属于“大俄罗斯”传统范围,不可能达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一样的历史、文化和族群重要性。
换言之,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诉求不能自动“拓展”或“转化”为对波兰的诉求。同时更关键的是,俄罗斯与乌克兰交战已经陷入泥潭,并不具备挑战北约国家的能力和意愿。这里的关键在于:民众们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并不真的相信俄罗斯会兵临城下,而明白这是欧洲建制派政客/政府一心一意打造的叙事。
1 2 下一页 余下全文11. 欧洲建制派政客对俄策略的三重考量。
那么欧洲建制派政府/政客是怎么考量的呢?
1)借助俄罗斯巩固欧洲内部团结:经历过一战和二战,欧洲政府的核心考量就是,欧洲必须团结,否则可能重蹈历史上的战乱覆辙;加强欧洲内部团结的最好工具,就是有一个外敌——各国为了应对“门口的野蛮人”而必须团结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这个外部敌人,首当其冲就是俄罗斯。
当然,美国实际上也是一个威胁,但欧洲人多少觉得美国无论如何都是可控的,其造成的伤害也是有限的,俄罗斯才是更大的威胁。并且俄罗斯已经在和乌克兰发生现实冲突,所以团结欧洲,就需要渲染俄罗斯这个敌人。
2)借助俄罗斯巩固跨大西洋关系(欧美关系),和对待俄罗斯不同,欧洲人认为美国最终不可能是欧洲的敌人,更多的是一个粗鄙而有些危险的庇护者,一个要争取和团结的对象。俄乌战争以来,欧洲沿用了冷战时期的思维,希望利用“俄罗斯威胁论”去维系与美国的关系,争取美国向欧洲进一步投入资源。
但这个策略却在美国国内起到了反作用——秉持“美国优先”理念的MAGA支持者们不希望再为乌克兰和欧洲承担开支。因此,乌克兰“意外”地起到了削弱跨大西洋关系的作用。
对于俄罗斯来说,他当然希望削弱欧洲和美国之间的关系,那么问题来了:俄罗斯和乌克兰发生冲突,到底是有利于拉近欧洲和美国的关系,还是削弱欧洲和美国的关系?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结果——实际上是削弱欧洲和美国的关系。所以克里姆林宫当然是心里乐开花。但欧洲建制派政客们在这个问题上是严重滞后的:他们受制于习惯性思维,落后于公众认知,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并承认乌克兰实际上会伤害跨大西洋关系,并基于此做出改变。
3)利用乌克兰消耗俄罗斯的代理人战争:把在欧洲转变对待乌克兰问题的看法之前(即最终选择采取和特朗普一样的态度,放弃乌克兰),欧洲的建制派政客还会坚持更长的时间。现在他们的算盘是:尽可能利用乌克兰去削弱俄罗斯。
现在战争已经变成了:由欧洲人掏钱,从美国购买军事设备,然后输送给乌克兰,让乌克兰人去和俄罗斯人血拼。如果俄罗斯被视为“门口的野蛮人”的话,那么乌克兰就是抵御“野蛮人”的门口之外的“雇佣兵”(或代理人)。
对于欧洲来说,这就是“让小苏联军队去对抗大苏联军队”的代理人战争。有多少人认为乌克兰和欧洲的制度与价值是一样的?恐怕没有多少。乌克兰充斥着极右翼政治、其政府是全世界最腐败的、其民主徒有形式,过去几十年它的唯一功能就是给欧洲制造麻烦。
西方在2022年开战前对乌克兰的腐败问题大加批判
但如果欧洲人认定俄罗斯是最大的威胁的话,或者说维持欧洲内部团结就需要维持和俄罗斯的对抗,那么选择“雇佣兵”是当然策略:乌克兰和俄罗斯本是同根,在欧洲人看来其实就是一种人——现在,就让两个东斯拉夫兄弟民族“互殴”好了,一个战后的俄罗斯/东斯拉夫有可能被永久性地削弱。对欧洲的威胁更小。这就是欧洲精英的算盘。基于此,他们希望俄乌战争持续下去,对俄罗斯消耗越多越好——因为反正卖命的是乌克兰人。
12. 德国“意外”成为欧洲的支柱与保护伞。
欧洲坚持对抗俄罗斯,同时美国缺位的情况下,一个意外结果是,德国被推到欧洲事务中更加核心的位置。所以有人说,德国最后曲线成为二战后的“赢家”;欧洲的国防和工业基础在德国;欧元本质上就是以泛欧货币“伪装”的德国马克;欧洲的国防体系最终也要靠德国——在俄罗斯的威压、美国人的战略抽身之下,德国环顾四周,发现自己最终成了欧洲的保护伞。
13. 欧洲扩军可能反噬自身与北约。
但这只是欧洲建制派政客的一厢情愿。为了对抗俄罗斯、为了取悦美国,大幅提升欧洲北约成员国的军事开支,对许多国家来说都存在压力——大多数欧洲国家面临经济挑战,同时不认为自己会受到俄罗斯的军事威胁。
比方说,为什么西班牙要配合相关框架,把本国军费也提高到GDP的5%?俄罗斯会进攻西班牙?难道要讲“唇亡齿寒”的故事吗?普通老百姓基于什么样的利他主义和理想情怀,才会支持这样的举动呢?国家为什么不把资源投入真正需要的领域?——从基础设施、教育、科研创新到社会保障体系。
最终,既然英国能够脱欧,那么北约成员国为何不能脱离北约?(从程序上看,这要简单得多)。所以,欧洲拿出大幅扩充军备的姿态对抗俄罗斯,不仅会削弱跨大西洋关系,也会造成欧洲内部的分歧和撕裂,并且削弱北约这个军事联盟。这些当然也是克里姆林宫乐见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讲,俄乌战争拖下去对欧洲并无好处。
“双普会”后,泽连斯基和欧洲领导层快速前往美国会见特朗普。
14. 各方调整预期,进入拉锯期。
总的来说,特朗普上台半年,虽然他的行事还有诸多不确定性,但局势已经大致明朗。各方都已经重新调整了自己的预期,知道了底线和边界,也大概知道未来可能如何推演。现在的局势就是拉锯、再拉锯。短期内,乌克兰、欧洲、俄罗斯,都希望影响和左右特朗普,避免让美国这一最重要的力量在天平上发生重大倾斜,改变力量平衡。剩下的,就是战场上见了,由西方资助,让两个斯拉夫兄弟一决胜负。
15. 战争将深远影响俄乌国运。
所以,向前看,战争恐怕还得持续。战场上会死更多的人。俄罗斯占领乌克兰东部已成定局(该区域包括了乌克兰大部分工业基础),乌克兰大体上会被打回农业国定位,经此战争一蹶不振,在战后被欧洲乃至世界遗忘。
俄罗斯虽然赢得战场和军事上的胜利,也是“惨胜”——它还要耗费无数资源去进行战后重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看不到经济层面的回报。最要命的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人口形势都会大幅恶化。
普京一直强调,人口繁衍(且特指高加索人种的斯拉夫人口)是俄罗斯民族永续生存的基石,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是俄罗斯面临的最大的存在威胁——克里姆林宫从来只希望通过合并乌克兰来增加人口,从不想为战争丢掉几十万年轻生命——这也使得俄罗斯极其注意保护在战区找到的乌克兰孤儿,将他们带回俄罗斯家庭抚养,因为他们都是“大俄罗斯”民族后裔。至于欧洲的防务升级和军备竞赛——坦白而言,除了引发国内民众不满之外,几乎毫无意义。
16. 俄乌冲突的结果。
白人基督教文明的衰落:最终看来,无论是欧洲、美国,还是俄乌及东欧各国,各方都是这场战争的输家。而如果我们从东亚角度出发,把俄罗斯-乌克兰也看作广义的白人基督教文明,将欧洲、美国、俄乌看成一个更大的文明群体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个群体在过去几百年是完全左右人类历史的,在过去近一百年间,这一群体更是“第一世界”(西方国家)、“第二世界”(华沙条约阵营)和“北方国家”的代表,是世界的主导力量。俄乌战争本质是白人基督教文明长期衰落的组成部分。
首页 上一页 1 2 余下全文【文/ 兔主席】
特朗普刚和普京开完了万众瞩目的阿拉斯加峰会,泽连斯基又带着一众欧洲领导人赴美国拜访特朗普。看看随行队伍阵容多么“强大”: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茨、英国首相斯塔默、芬兰总统斯图布、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北约秘书长吕特……这表明乌克兰和欧洲急了,眼看特朗普和普京重新走近,赶紧希望做通特朗普的工作,把美国拉回欧洲的阵营。
以下是对局势的一些点评。
1.阿拉斯加“特普”峰会落幕,普京成赢家。
观察者普遍认为,普京是阿拉斯加“特普会”的赢家:普京享受了特朗普的红毯与战机的隆重欢迎,在俄罗斯国内扬眉吐气,在国际上一定程度摆脱了西方国家的孤立状态,同时又没有给予战场上的实质性让步,因此也没有和美国达成实质性协议。
阿拉斯加的“双普会”
2.俄方核心诉求未松动。
俄罗斯针对乌克兰问题的诉求显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不只是解决领土问题,不只是形式上的停战,而是要解决导致冲突爆发的“根源性”问题。俄方的诉求,最后具体转化为要求:1)美国及西方事实上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和东部四州的领土及主权主张;2)乌克兰去军事化;3)乌克兰不得加入北约;4)乌克兰“去纳粹化”——实际意图是阻止乌克兰建立一个反俄、亲西方的民族主义政权。从战争开始到现在,俄方的诉求没有变化
3.特朗普对俄乌问题的认知更加明晰。
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以来,对俄乌冲突也经历了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而在阿拉斯加峰会之后,特朗普已经见完了所有重大利益攸关方,和泽连斯基与普京都进行过当面磋商。在特朗普见完了普京,亲耳聆听后者亲口讲述对俄乌冲突的理解和诉求时,特朗普应该已经完全了解了俄方的诉求,知道了普京的目标和底线,明确了预期。单就这一点,和普京面对面的谈话,相比听他人转述或者只是通过电话或视频交流,效果恐怕还是不一样的。
4.美方底牌早被普京掌握。
早在特朗普在白宫对泽连斯基发飙时,普京就已经掌握了特朗普的底牌;美国不愿继续对乌克兰提供援助,希望乌方能够从实际出发,接受俄罗斯提出的条件,就此停火——而俄方最起码要求乌方做到:放弃已经被占领的东部领土,同时放弃加入北约的诉求。早在最近轮次的磋商之前,特朗普已经做出了这个决定,普京也早已知道特朗普的想法。
5.俄方早已识破美国制裁的虚张声势。
至于特朗普之后威胁的各种制裁(包括对俄罗斯不停火的制裁,以及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例如印度、中国)实施二级制裁,普京早就看透:特朗普只是说说而已,看看俄罗斯的反应,看看其他国家的反应(包括北约国家、印度、中国等),但并无真实执行的意愿和能力。这一次特朗普以红毯加战机邀请普京,更证明美国威胁的制裁都是纸老虎行为。“狼来了”的反复上演,使得克里姆林宫不再相信白宫提出的任何威胁性表态。
6.普京对特朗普更具影响力。
普京对特朗普拿捏得非常准:他知道特朗普是“旧时代”的人,相信现实主义和务实主义,相信强权和实力。左右特朗普靠的不是谄媚、讨好和乞求,而是实力——无论是强硬应对经济威胁,还是战场上的决心和魄力。而这就是普京能够左右特朗普的——欧洲领导人和泽连斯基到白宫对特朗普进行团拜,无法赢得特朗普的任何尊重。
到现在,普京已经可以确定,自己在特朗普心目中获得的尊重,超过任何一个欧洲领导人;自己对特朗普所说话的分量也远高于任何一个欧洲领导人。俄罗斯当然也要不断做美国的工作,将特朗普吸引到俄方的目标上来,但在影响特朗普方面,普京远比欧洲领导人更有把握。至于泽连斯基——则完全是个小丑。他只是各方的工具而已——现在主要是欧洲政府的工具——尽管欧洲人对腐败的泽连斯基并不满意。
7.俄战场信心源自军事实力。
相比两年前,一年前,甚至只是半年前,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的信心也更足了:
1)在士兵招募方面,俄罗斯通过高薪政策彻底改变了征兵模式,兵源稳定(目前是乌克兰的两倍以上),且能够有效抵御社会不满;
2)在军事生产方面,俄罗斯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自身的国防工业基础(与美国和欧洲有本质不同),目前已全面启动苏联时期遗留的军工厂网络,大幅提升军事生产能力,国防预算是乌克兰的三倍多。在无人机生产方面,俄罗斯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叶拉布加工厂已经是全球最大军用无人机生产基地;
俄罗斯生产天竺葵-2无人机的厂房
3)战术方面,战争初期,人们常看到乌克兰无人机打击俄军坦克与士兵的视频,俄军一度处于不利地位;如今,俄军已全面革新作战方式,推进军队技术化改革,将无人机技术与自动化作战理念全面融入作战模式,不仅消除了乌克兰在无人机领域的早期优势,而且已开始在该领域领先于乌克兰;俄罗斯在各个军事领域取得的全方位进步,也为普京在谈判中坚持强硬立场提供了底气。
8. 战场决胜方握谈判筹码。
普京深刻知道这个道理:乌克兰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战场,而非谈判桌——至少目前仍是如此——在战场上占据的优势越大,在谈判桌上的筹码也越充足,归根结底,是军事实力说话。俄罗斯已经浴血奋战三年,伤亡过百万,可以说前面的牺牲就是为了在当下取得更大的战略优势。
在特朗普亮出自己拒不干预的底牌后,俄罗斯当然不能退缩,而是巩固优势,乘胜追击,只有这样才能把前面的牺牲给“赢”回来。按照目前的逻辑,只要俄罗斯能在战场上持续取得更大胜利,则明天的停战协议一定会比今天的更有利
9. 战争倒逼俄军现代化领先。
此外,虽然俄罗斯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过百万人伤亡),但如果仅从军事层面来看,俄乌战争对俄罗斯而言是存在一些战略收益的:俄罗斯借此率先完成了自身军事战略、战术、技术与组织体系的变革,成为全球最能适应无人机技术与自动化作战的大型军事力量。这一经过新一轮现代化改造的军事体系,得到了俄罗斯庞大国防工业体系的支撑。在这一方面,俄罗斯的军事体系已遥遥领先于北约的军事体系
10. 欧洲惧怕俄罗斯,但不同国家顾虑存在差异。
当然,在欧洲方面,只有少数国家处于对抗俄罗斯的“前线”——包括波兰、罗马尼亚、芬兰、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摩尔多瓦、格鲁吉亚等。哪些国家有大量俄语族群居住?哪些国家只是因为乌克兰部分领土被占而与俄罗斯形成间接地理关联?(例如波兰)哪些国家目前已是北约成员国?要看到,不同国家对俄罗斯的担忧是不同的。
但在今天的欧洲——尤其是北约国家,有多少国家真的相信俄罗斯会在乌克兰战争之后再进一步进攻自己的国家?俄罗斯进攻波兰?俄罗斯进攻芬兰?俄罗斯进攻罗马尼亚?对于大多数尚有一点正常理智的人来说,都知道这是纯粹的天方夜谭。这些国家大多没有显著的俄罗斯语族人口,不属于“大俄罗斯”传统范围,不可能达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一样的历史、文化和族群重要性。
换言之,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诉求不能自动“拓展”或“转化”为对波兰的诉求。同时更关键的是,俄罗斯与乌克兰交战已经陷入泥潭,并不具备挑战北约国家的能力和意愿。这里的关键在于:民众们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并不真的相信俄罗斯会兵临城下,而明白这是欧洲建制派政客/政府一心一意打造的叙事。
1 2 下一页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