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房地产!释放了什么信号?
作者: 子木
来源微信公众号:子木聊房
已获授权转载
重要消息来了。
昨天,总理在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里讲到:
要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
这句话,非常耐人寻味。
为何?
因为7月31日的政治局会议中,尚未提及房地产。
那时候市场预期普遍跌落为:
房地产的“系统重要性”,相对下降,已被“踢出”决策体系,或者房地产已经进入新常态,未来用“城市工作”替代。
但这次又突然重提房地产,而且要求:
“采取有力措施”。
看似让人有些捉不清头脑,其实不难理解,想看懂这句话,必须要结合当下语境。
我们来看数据。
今年上半年,有小阳春顶着,楼市有企稳趋势,但到了6月之后,无论新房还是二手房,全国出现了递进式滑坡,房价也跟随下跌。
前几天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价中,4个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更是环比下跌了1%,预期差,有一种稳不住的感觉。
再看房地产上游,就更难了。
开发端:2025年1—7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3580亿元,同比下降12.0%;其中,住宅投资41208亿元,下降10.9%。
销售端:2025年1—7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5156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4.1%。新建商品房销售额49566亿元,下降6.5%;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6.2%。
其中7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只有0.57亿平米,环比降低45.8%,相比6月近乎腰斩,已经创下了自2009年以来同期最低。
这正是,总理重提房地产的真正原因。
下半年第一个月,就大滑坡。
未免不让人担忧。
如果房地产稳不住的话,那么就会在下半年对经济造成巨大的拖累。
而且最重要的是,目前股市对楼市的压迫也越来越重了。
因为当初的战略目标,是选择股市作为新蓄水池,但事实上,股市和房地产,存在天然互斥性。
股市强,楼市弱,楼市强,股市就弱。
目前大A已经创造了近十年新高,站在了3700点以上,接下来还可能继续向上发起攻势。但这也会导致,大量的资金从楼市转移到股市。
最近市场上,又听到很多要卖房子炒股的声音,还有7万亿存款资金蓄势待发买大A的信息。
其实股市繁荣是没任何问题的,毕竟社会需要创富效应,带动民间投资,但问题是,如果做不好股市和楼市的关系,就会有反作用。
比如楼市的水,都被抽到股市,那么房地产就会雪上加霜,到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地方财政持续走弱。
地方财政跟不上,就没有动力投资民生,更不愿意刺激消费,到时候,全国内循环大反攻战役,又只剩下了口号。
现在大多数城市面临的困境是,除了房地产,已经没有其他产业了。如果没有房地产再托一轮地方财政,地方根本没有原始资金,用作产业转型和升级,纯靠上面的转移支付,根本带不动。
而且现在中央以严控债务为第一目标,在不扩容的基础上,严格问责隐形债,和业绩挂钩,那么如果中西部大量城市,走不出“低效能”区域,就会选择直接躺平。
简单一句话就是,同一个班级,有尖子生、优等生,和普通生。
但普通生占比超过80%,全靠班主任投喂。
如果想让全班跑出好成绩,就不能放弃80%的普通生,而想把这些普通生带起来,还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让普通生自食其力。
而这个资源,靠股市没用,只能从房地产身上挤,或者开征新税源。
于是我们看到了重提房地产,以及近期新推出的房东税、全民社保(社保的本质就是税)、对境外投资者进行收税等等现象。
其实都是为了补地方财政,为接下来经济大反攻做准备。
但是,冷不丁推出这么多政策,人们显然是吃不消的。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全民社保,到底意味着什么?》,里面讲到一句话:
下行期收税,痛感会异常深刻。
收入不见增长,这时候又增加了生活成本,人们压力大,自然就会抵触新税源。如果想降低税收痛感,获得支持,就必须马上让经济通胀起来。
通胀时期,钱变毛,债务会被稀释,新税压力也会减轻,这才是促进循环的良药。
过去,人们一直焦虑通胀,觉得通胀不好,但其实在2019年后,经济陷入通缩后,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困境。
很多人说,通缩也有通缩的好处,比如同样的钱,可以买更多东西了,但其实并非如此,前几天我还在我经济学中讲到:
在通缩中,钱也会越来越不值钱,这是一件更加难受的事情。
为什么呢?我觉得所有读者应该清楚这件事,我再分享一次。
一方面是相对性。
比如通缩期间,人民币相对黄金下跌,黄金作为避险资产,价格一路上涨,但黄金同样也是货币的锚点。那么人民币其实是在变相贬值的。
另一方面,通缩期间,M2增速大幅增加,实际上已经进入了社会资金池,但因为大多在空转,所以人们的体感不强。
这也意味着货币流通效率下降,未来若经济复苏 、货币流速加快,可能引发滞后性通胀,导致货币长期购买力贬值预期。
第二,在物价层面,存在一定的分化。
通缩环境下,刚性刚需品(如食品、医疗):需求受价格波动影响小,通缩期若供应链承压(如成本上升),价格可能逆势上涨,形成 “通缩中的结构性通胀”。
非刚性商品(如耐用品、奢侈品):需求弹性大,通缩期消费者倾向延迟消费,企业为去库存降价促销,导致价格下跌。
所以,并非通缩期间,所有商品价格都在下跌,还要取决于人们消费什么。这种分化会让居民产生 “钱在某些领域变毛了” 的体感,与整体通缩的统计数据形成反差。
第三点,通缩对赚钱路径有严重的压缩。
企业端:利润空间因物价下跌收窄,投资意愿下降,就业岗位增长放缓。
居民端:收入增长乏力,资产价格(如房产、股票)下跌导致财富缩水,投机性机会减少,“躺赚” 模式难以为继。
金融端:通缩推高实际利率(名义利率 - 通胀率),债务负担加重,借贷和投资活动进一步萎缩。
通缩的核心是需求不足与货币效率错配,表面上货币购买力上升,却因结构性物价上涨、资产缩水、机会减少,让人们感受到“钱虽值钱,但更难赚,且在关键领域不够用”。
这种体感上的 “贬值”,本质是经济循环不畅带来的综合压力。
所以,要想富,先通胀。
适度通胀是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础,这也是接下来经济战略的主要目标。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