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参考,东方金报

微信
手机版
东方金报

宋代“连锁药店”和剂局:官方督办,值得信赖,平民看病不再难

作者 :菲彬 2023-07-07 11:03:57 围观 : 评论

生老病死作为人类必须经历的阶段,病痛自古代开始,便是人们想要解决并一直不断探索深入的问题。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开始,中医便进入到了历史的记录当中,春秋到清朝,中医在历史发展当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古代人民的健康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但由于古代中医的门槛极高,因此在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任何市民都能看得起病,治得了伤,而为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或是机构,以解决此类民生问题。

以宋朝为例,在商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宋朝对于民生问题颇为重视,为此还特地创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连锁药店”——和剂局。

和剂局有着官方的背书,很快就遍布宋朝各地,专门出售已经调配好的常见药物或是药材,以便满足民众所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和剂局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平民医疗中心。


药材

和剂局的起源

和剂局的建立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在这之中,满足百姓对药物的需求,则是和剂局成立的主要原因。

《宋会要辑稿》记载,在宋微宗时期时曾经出现过“民相去州县三、二百里,设遇有疾病之人,本处无医药,往往损失者众”,百姓为了买药,不得不爬山越岭数百里,才能从其他市县买到药物治病。

因此在路上耽误的时间常常导致当地的居民病死颇多,逼得当地的官员不得不上书皇帝,请求在当地开设药店。而这段话,自然就戳中了一向来以仁善自居的宋朝统治者的心窝子。

在王安石等变法派的支持下,宋徽宗很快就成立了惠民局、合买药所、修合药所等多种医疗机构,专门以满足民生需求为主。


王安石

在宋徽宗统治末期,出于政出一门的考虑,惠民局被单独拆分出来,专门用来治病看伤,两所药所则在尚书省的建议下,合并为医药和剂局,成为了和剂局的前身。

在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尽管变法派推出的各种政策大多数都遭到了废除,但是由于医药利润太过于丰厚,再加上医药和剂局在民间饱受欢迎。

因此和剂局并未遭到废除,反而在守旧派的支持,不断在各地增设,并在宋孝宗时期,正式更名为“惠民和剂局”,其职责也转变为专门负责药材加工和成药生产,出现了后世药房的影子。


王安石

和剂局严苛的管理制度

由于医学的专业性,为了保证和剂局这种官方药局的正常运转,宋朝历代皇帝,都不断地加强各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保障药物质量和安全。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当中记载,宋高宗时期,和剂局负责制作成药并运送到各地的药所出售,为了避免运送过程当中出现安全事故,宋高宗特地下令要求各地的官兵在路上接应,同时由临安府兵全程监督。

而在采购管理上,宋朝更是开创性地提出了集中采买的机制,规定当时的药物采购,只需要到规定的商家进行购买,不准这些商家出售给他人,也不准官府采购到其他地方采买。


药材

为了确保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宋高宗也发布了诏令“药局修合并辨验药材官,令本部于医官局并有官人及在外有名目医流内踏逐申差”,专门让宫中的御医当任辨药官员,以监管药材质量。

到了宋徽宗时期,宋徽宗还特意禁止砒霜、硫磺、朱砂等药物,在不得允许的情况下,不允许纳入到药材当中,至于确实需要上述药材配药的情况,要么用其他药物代替,要么就要征求上级官员的同意。

并且在规范和剂局管理过程中,后世的商标也逐渐出现了雏形。


宋高宗

绍兴六年宋高宗发布的《和剂局诸事诏》中就明确规定,凡是和剂局出品的成药,必须要在药物包装上刻上“和剂局记”这四个字,其次还要在包装上的四方角处,都刻上“之记”两个字当做显眼标识。

有不刻的一律当做假药处理,而假冒印记的,情节较轻的按照伪造公文处理,导致有人死亡的,则处以死刑。

种种严苛且具有创新性的条例,在保障了药品质量的同时,也使得和剂局这种的官方药店的信誉得到了认可,真正做到了解万民于危难当中,也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相当积极的推动作用。


药材

和剂局的积极作用

由于中医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再加上药物在古代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因此从和剂局建立之初,从制药到最后的销售环节,和剂局完全实现了官方专营,享受和古代盐铁一样的待遇。

而垄断市场的待遇,也给宋朝政府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根据《宋史》记载,在和剂局建立之后,一年的纯利润便能收入两万五千余钱,足以自给自足,还留有余裕。

因此在变法派被压制之后,守旧派虽然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改革,但对于和剂局这种能赚大钱还有便民性的政策,却选择和变法派站在了统一战线上。

在三十年之内,便将和剂局推广到了宋朝各地,专门负责售卖成药。


药材

在这段时期,和剂局每年都能为朝廷带来四十万钱的纯利润收入,是真正会下金蛋的鸡。当然,无论是赚钱还是亏损,和剂局创办之初的理由,还是不折不扣地惠及民生,满足民众对药物的序曲。

虽然推广和剂局有经济上的考虑,但不得不说也确实和民众达成了双赢。在和剂局成立后,宋朝除了在各大城市设立和剂局之外,其次就是各地的边远镇寨,以安抚民生。

同时出于节俭的考虑,设立在边远地区的和剂局还承担起了诊疗疾病和救济药品的职责。

同时每年官府都会定期修订更新医书,标注什么病用什么药,如何熬制和抓取保存。

而边远地区的和剂局在收到此类医书,会将其粘贴在街道市井当中,由专人负责讲解,指导百姓购药。


看病

而这项制度,也在不断的沿用当中,逐渐发扬光大,并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每年更新医书的需要,出于一劳永逸的打算,太医局在结合了数十年来修订的药方和常见疾病、药物之后,于元丰年间修订出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这本由官方组织编写的药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药手册,初步统一了中药的制药规范,大大促进了中药的发展。

在《和剂局方》出版之后,中药不再像是以往那般需要长期的跟踪学习才能掌握,新入的中医只需要依照医书当中的制药流程,抓取一定剂量的药材,并按照里面的炮制流程,便可自己制造出有一定药效的药物。


《和剂局方》

根据后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残本,光是目前留存下来的部分,就记载了将近上千种药方,为后世研究古代中医药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与此同时,随着和剂局的出现,宋朝的医药市场这片蓝海,也成为商人赚取丰厚利润的生意场。

根据《四库全书》记载,宋朝时期由于承平日久,人口总量已经达到上千万人,而这上千万人的头痛脑热和各种疾病,也不断反逼中医行业的脚步。


药材

出于当时宋国疆域的限制,宋国国内的药材往往无法完全满足民众所需,使得宋朝与海外国家和西夏等国的医药贸易变得越加火热。

《癸辛杂识别集》就记载,光是南宋时期,宋朝便在边境地区开设贸易场,专门与西夏贸易麝香、肉苁蓉、羊角等珍稀药物,而藏红花、琥珀、乳香等特殊地区药物,则常常通过朝贡的方式从少数民族统治者手上获得。

除了陆上交易,宋太宗还积极支持民间商人向海外探索,并向占城国、高丽国等外国购买当地所特有的药物,在贸易当中促进了内外的交流。


宋太宗

◐◐◐◐●☛█▼▲东方金报网███████http://www.dfjb.net▼▲▼▲▼▲▼▲▼●●●●●●●▼▲▼▲▼▲

和剂局的没落

然而万物有兴有衰,随着时代的发展,南宋末期的和剂局因为政治腐败和国运衰退等原因,再也没有了以往的辉煌。

《癸辛杂识别集》中记载“弊出百端,往往为诸吏药生盗窃,至以樟脑易片脑”,随着腐败的加重,和剂局逐渐成为了高级官僚博取利润的机构,不再以惠民为主要目的。

在南宋末期,甚至还发生了监守自盗的现象,有贪心的,常常将药品当中的片脑更换为樟脑,以次充好,转手贩卖原材料以获取更多利润。

同时因为南宋后期官员变换更迭频繁,掌管和剂局的官员往往没有能待长久的,这就导致后期官员基本无暇管理和剂局内部事务,时常对和剂局内部官员偷梁换柱获取利润的事情视而不见或是同流合污。

有心整改的官员在参与后,要么被调走,要么在上级的压力下选择逃避或离职,无力回天。


宋朝官员

《吹剑录外集》就记载:“今惠民局以药材贵而药价廉,名虽存而实则泯。药材既苦恶,药料又减亏,稍贵细药,则留应权贵之需”。

当时的和剂局早已不复当年惠民之举,凡是真正用料十足的药材,都会留给朝廷当中的高级官僚备用,留给百姓的,则是价格昂贵而用料不足,药效较弱的差药。

使得当时的百姓对此颇为不满,和剂局的社会信用急速下降,而原先被和剂局所打压的私人中医市场,则再次重燃。

在上述弊端之外,和剂局也因为腐败问题,常常出现人员不熟药物,抓错药物剂量或伪造药方,药方错漏的情况。

此类情况在《药林外史》《淳祐临安志》等古文本当中常有提及,但是由于当时宋朝政治紊乱的缘故,相比起来,这反而算不上什么大问题了。


宋朝官员

结语

当然,总体而言,和剂局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利远大于弊。作为宋代医疗福利制度当中的一环,和剂局的建立不仅促进了古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为后世提供了不少制度上的借鉴,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远超以往的各个朝代。

并且在此后的元明清三代所实行的医疗制度,基本都沿用了宋代和剂局的格局,真正起到了开创历史的作用。

像是《两宋官药局》当中对于和剂局“于是政府思有以挽救之,……其法至善”的评价,认为和剂局真正起到了治病救人,是善法的评价,或许要更加客观和公正。

◐◐◐◐●☛█▼▲东方金报网███████http://www.dfjb.net▼▲▼▲▼▲▼▲▼●●●●●●●▼▲▼▲▼▲

参考文献

[1]杜青. 《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年;

[2]杨宏宇.《中国宋代药事管理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

[3]韩毅.《政府治理与医学发展:宋代医事诏令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