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读书--知行合一,化于无形

明殇杂记:从建文帝削藩到崇祯除宦官的悲剧!

作者 :正文注明 2021-12-23 07:54:09 审稿人 : admin 围观 :9 次 9 评论
作者: 虚声
来源:虚声(公众号ID:lxlong20)
已获授权转载

明,最后一个由主体民族所建的大一统王朝,其立国之初还处于世界第一集团,最终却在封闭保守中倒下,而且倒在一个更为封闭保守的对手之手。
为什么?答案有很多,但是有一个问题从明初到明末从没有变过。
明朝皇帝型号比较多,有雄才大略如有朱元璋、朱棣型,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朱佑樘型,有吊儿郎当如朱厚照型,当然还有可怜如朱允炆与朱由检,也就是建文帝和崇祯。此二人上位都很年轻,都急吼吼地想干一番事业。
建文帝朱允炆急吼吼削藩,最终削藩未成,却被反噬,丢了大明公司掌舵人的位置。
崇祯朱由检急吼吼地消灭宦官集团,虽然成功,却也被反噬,把大明公司都弄破产了。
图片
01
两件事看似不沾边,但本质都是朱元璋留下的祸患。他治国宝典的缺陷,从明初持续到明末。
开国帝王中,朱元璋对开国功勋杀戮比较重。其实开国皇帝杀不杀功臣,主要因素在于其身后布局。比如李唐王朝,就对功臣比较不错,李靖完全可以出将入相,但因为李世民比功臣们年轻,熬死了大多数功臣,所以不需要大清洗。
类似的刘秀也差不多,无需清洗。刘邦比功臣年纪大,就需要清洗一部分武将。
朱元璋年纪其实也比较大,也需要清洗一部分功勋。但是在太子朱标没来得及继位而英年早逝之后,朱元璋想扶持年轻的皇太孙朱允炆接棒,问题就变得比较棘手,最后他选择把功勋全部清理掉,然后就有蓝玉、傅友德、冯胜、王弼等大将被接连处死。
如果这些人还有一两个在,那么朱棣造反的成功率将大大降低。朱元璋这么玩无所谓,因为大明公司是他创建的,可以任性而为。
但朱元璋的任性而为对朱允炆影响很大。因为朱允炆一直在朱元璋身边,受朱元璋影响很大。而且朱允炆的治国策略完全效仿朱元璋。很多战略战术,开国君主能玩,但继承者就没法玩,没那威望。
而朱允炆上台之后,在根基不稳的情况下削藩,导致朱棣造反,主要原因就两个,其一在于领导班子的几位书生只会高谈阔论而不会干实事,主张激进削藩;其二在于建文帝本人受朱元璋治国策略影响太大,比起朱元璋大杀特杀,朱允炆认为自己干掉几个叔叔已经非常仁慈了。
其实如果朱允炆不那么急,先维持现状三年五载,站稳脚跟再削藩,徐徐图之,搞成的概率很大。
但朱允炆的治国宝典里显然没有这个概念,他的治国宝典来自朱元璋。朱元璋晚年根本不需要徐徐图之,也没有那个时间去徐徐图之。
简而言之,朱允炆没能学会作为帝王最为基本的平衡之术,最终导致局面失衡,王位易主。然而朱允炆还比较幸运,抢皇位的是朱棣,是朱家自己人。但是很显然,年轻的建文帝没有吃透朱元璋的治国宝典,或者说被朱元璋的治国宝典给害了。
02
朱元璋留下的治国宝典,杀气太重,直接影响整个大明公司两百多年。整个明朝对官员都不怎么样。
大思想家王阳明,坎坷奔波。
明朝的拯救者于谦,死于非命。
能臣张居正,死后被清算。
至于武将,更悲催,从蓝玉到袁崇焕,死的都很冤。
朱元璋治国宝典的缺陷,不仅造成大明二代朱允炆的悲剧,最终大明公司倒闭破产也没能修补,朱由检也栽了和朱允炆类似的跟头。
朱由检,明朝末代皇帝,也是明朝中后期皇帝中(朱佑樘之后)最敬业的一位。
一般来说王朝末年的领导人一般名声不怎么好,从商纣王到杨广,都被骂得很惨;但朱由检,却有很多人同情,认为大明公司倒闭不是他的责任,或大明不应该在他手上倒闭。
其实仔细想想,朱由检在皇帝位置上干了十几年,理应足够施展才华。要知道,当初朱元璋打天下建立大明公司也就用了十几年。
是他不想好好干么?不是,他非常想好好干,很勤政,很努力。他上台第一件事,就是除掉魏忠贤与宦官集团,可谓雷厉风行。这事看起来大快人心,至少当时的舆论是这么认为的,后来的各种文学作品也是这么写的。
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大明公司并没有因为除掉魏忠贤和宦官集团而变好,反而日渐糟糕。为什么呢?
按正常的游戏规则,朱由检是没有机会成为皇帝掌控大明的。他爹原本把皇帝传给他哥哥朱由校(1620年)。
朱由校这个名字也许不太有名,但他的绰号非常有名,叫木匠皇帝,和法国锁匠皇帝路易十六(就是巴黎大革命被砍头的那位)有一拼。
朱由校继位时才15岁,21岁那年因西苑游船落水、生病、吃仙丹而亡,没有儿子。一个有趣的现象:王朝末年的皇帝,生育能力也会大幅度下降。比方说清朝后期的咸丰与光绪,都没有儿子,比起康熙乾隆生育能力差远了。于是16岁的朱由检意外成为皇帝。
大明公司由朱元璋创业算起,已经两百多年了,虽然看起来家大业大,其实已经外强中干。如果要对比,朱由校是典型的不务正业,朱由检勤俭持家。
然而大明在不务正业的朱由校手中还勉强能维持,袁崇焕还在宁远大捷中伤了努尔哈赤,大大提振士气;到了勤俭持家的崇祯,却把大明公司玩破产了。
朱由检意外成为皇帝相当于赶鸭子上架。在此之前,没有人培养他治国理政的能力,他比当年的朱允炆还欠缺经验。但他又是一个聪明人,想要干好皇帝,守住祖先这份基业。
于是他只能从之前的皇帝那里寻找经验教训,那么很自然地就寻找到朱元璋身上。朱元璋的治国宝典,就这样被朱由检隔代继承。
按照朱元璋的治国宝典,天怒人怨的宦官集团,杀了就行。如果是朱元璋,那么杀没问题。朱元璋有能力,能震住局面。但是朱由检时代的大明格局分三块:皇权,东林党文官集团,宦官集团。
图片
皇权号称拥有一切,其实也不尽然,皇帝缺钱也是正常想象。拿崇祯皇帝来说,明面上是被李自成逼死的;其实是没钱发军饷,组织不起来大军,本质上是被钱给逼死的。
所谓皇权,其实是通过操控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之间的利害关系进行统治,本质是一门政治经济学。
朱由校当皇帝几年,专心木匠事业,把活主要交给魏忠贤的宦官集团去干。从个人品德上看,魏忠贤既不忠也不贤,贪污腐败、拉帮结派、打击忠良的事儿没少干,全身上下打着灯笼也找不着亮点。
但是作为宦官集团首脑,魏忠贤好歹知道去收税,虽然贪污了一部分,但政府也能落得一部分,所以大明公司在朱由校那里还勉强能维持。
崇祯上来就干掉宦官集团,相当于新老板既收买人心又立威,仿佛一箭双雕,实际上是自断臂膀。
在明朝的政治格局中,宦官集团只能依赖皇权,文官集团可以依赖皇权、也可以做地方豪强代言人、还可以换皇帝继续当官。
干掉宦官集团,崇祯只能依赖东林党文官集团。
03
东林党除了宣传中的家国情怀之外,还有三个特色:
其一,受理学影响而自命不凡,张口就是天下怎样怎样,皇帝该怎样怎样,别人该怎样怎样,搞不懂自己该怎样怎样;被王阳明的事业感染,有一颗“当圣人”的心。
但干不了实事儿,凡事吹毛求疵。东林党更适合做道德模范,而不适合治国。但他们自认为是治国能手。
其二,一定要和宦官集团反着来,魏忠贤喜欢收税,东林党人就一定要减税。其实减税,惠及老百姓,通常是好事。
但崇祯时代,关外用兵,关内起义,政府没钱,减税不见得一定是好事。总不能让士兵饿着肚子去打仗吧。要知道士兵也是普通老百姓,也得先吃饭。
其三,东林党和江南豪强结合,减税不去减中部受灾地区老百姓的税负,反而去减江南豪强的税负,这相当于变着法削弱中央权威。
从这个意义上说,朱由检急吼吼地除掉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和朱允炆急吼吼削藩类似,导致政局失衡。
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不是不可以除掉,长远角度看,甚至必须除掉;但是从公司运营角度,现实需要平衡。除去宦官集团而没有替代力量,最终让原本风雨飘摇的大明公司倒塌。
什么叫失衡呢?陷入一种凡事必须扯皮的境地。
如何收税?扯皮!
如何平叛?扯皮!
最终局面危机之下,在要不要迁都南京上,一直扯皮不断,最终失去最后的迁都机会,朱由检只好用上吊维持皇家气节。临死时感叹,诸臣误他。
图片
其实不是大臣误他,而是政治失衡之后,全变成内耗。
朱由检在位17年,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全在扯皮内耗。
至于军队统帅,稍有不慎就性命不保,想保命就叛变。最为典型的就是袁崇焕,根本没用好。
给袁崇焕大权,却没有阻止他杀毛文龙。袁崇焕没有达到预期,却又把他千刀万剐。
所有这些都体现出朱由检缺乏战略判断,识人而不会用人,有小聪明而缺大智慧。
朱由检其实很像当今一部分搞企业的,啥都想抓但却抓不住,看似兢兢业业,实则没有方向;有人才不会用,缺乏格局和见识却自以为能驾驭天下,业绩搞不好却感叹时不我待,何其可悲可笑。
再说一句,其实每一个末代皇帝,都清晰反应在当今搞企业的身上。这方面如果研究,可以写出非常有趣的事情来。
最后从朱允炆到朱由检,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曲线:大明两百多年基本没有变化。中华帝国就这样在王朝循环中陷入农耕文明的泥潭里无法自拔,最终导致立体史观中大周期层面的被动更迭。

相关文章

  • 穿越之掉崇祯面前
    穿越之掉崇祯面前

    主角穿越,掉到了崇祯皇帝面前,时间是崇祯十五年三月初,明军主力在塔山之战全军覆没之后,怎么办?...

    2021-05-06 15:21:07
  • 崇祯八年
    崇祯八年

    穿越崇祯帝身上,如果换做是你,你会怎样去做?剿贼平虏之外,该如何改变大明?治大国若烹小鲜。急火爆炒要不得。循序渐进、遵循历史大环境、潜移默化中让大明重现生机。...

    2021-03-13 15:00:40
  • 网络语太监是什么意思?太监原为宦官别称
    网络语太监是什么意思?太监原为宦官别称

    现在基本指一篇小说创作没有写完整,作者不写了(即指:下面没有了),一直追这部小说的人就说这部书太监了。创作经常不完整的作者也被称为太监或进宫,对于创作内容极好又总是不完整的作者可称为“太监总管”。这样 ......

    2021-02-25 12:11:40
  • 明末真正的大患是什么?崇祯皇帝去世前才明白,可惜太晚了
    明末真正的大患是什么?崇祯皇帝去世前才明白,可惜太晚了

    明朝末年,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最混乱的一个特殊时期了,用内忧外患、一团乱麻来形容是最恰当的;外患很简单,就是倭寇海患及东北新崛起女真人强势侵犯;而内忧就是朝堂之上的朋党之争及地方上的阶级矛盾加剧。原本明王朝还能苦苦支撑,但奈何“小冰川”的到来,接连不断的反常自然灾害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但是明末时期真正的大患是什么呢?固然倭寇海患让明王朝疲惫不堪,固然东北边患让明王朝损失惨重,但这些都只是外疾 所以明朝后期的那些皇帝们颇为头疼,打不得骂不得更杀不得,有事没事就被那帮大臣像训孙子一样,完了还要表扬对方,那...

    2021-01-26 17:52:07
  •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册封为王的宦官 童贯掌兵权二十年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册封为王的宦官 童贯掌兵权二十年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册封为王的宦官是谁?宦官(俗称“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宦官在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官宦则全为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人。又称宦者、中官、 ......

    2020-12-16 11:00:30
  •  杨迪对杨紫新剧《青簪行》执念有多深,5年前就向作者示好,希望演宦官
    杨迪对杨紫新剧《青簪行》执念有多深,5年前就向作者示好,希望演宦官

    最近杨迪在和薇娅的直播活动中,谈到了近日刚刚杀青的电视剧《青簪行》。本来以为杨迪只是一个简单的书粉,但是没有想到杨迪入戏这么深。











    随后杨迪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面解释自己与《青簪...

    2020-07-28 02:00:01
  • 崇祯太子下落之谜:是被李自成送给吴三桂还是当和尚了?
    崇祯太子下落之谜:是被李自成送给吴三桂还是当和尚了?

    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周皇后生崇祯长子朱慈烺,崇祯三年(1630年)二月立为皇太子。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兵临城下,崇祯皇帝自知大势已去,事不可为,急召太子,命火速出匿逃生,自已则登煤山上吊自杀。三月十九日起义军攻入北京内城,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明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暴风雨中宣告灭亡。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后,崇祯太子朱慈到何处去了?最后下落究竟如何?当 在《甲申传信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有人认为,李自成把崇祯太子交给了吴三桂。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攻陷北京后,吴三桂...

    2020-07-06 16:25:39
  • 崇祯窃听系统
    崇祯窃听系统

    崇祯皇帝身处深宫,被人忽悠而吊死煤山。可如果他有窃听系统在手,能听到别人背后的议论,那还能亡国灭种么?好吧,崇祯皇帝还是穿越的,虽然已经是崇祯十一年末,可结果必定会改变!...

    2020-05-29 16:45:37
  • 失去的胜利,崇祯为何会接连输掉两场决定生死的战役?
    失去的胜利,崇祯为何会接连输掉两场决定生死的战役?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当崇祯绝望地登上煤山,站在那一棵名垂青史的歪脖子树下的时候,他一定想起了很多往事。他一定想起了他那白痴一般的兄长,想起了那阉党横行、黑暗无比的时代,想起了那口水横飞、毫无风骨的朝臣,想起了那秀丽壮美而又支离破碎的山河。我想他一定也想起了那两次战略性的大决战,是啊!正是这两次决定性的大失败,直接决定了自己的生死,断送了明朝的国祚。歪脖子树哪怕只取得一次决战的胜利,那现在又会是 崇祯这两次战役分别是崇祯十三年到崇祯十五年,皇太极企图在关外打通关宁锦防线的松锦之战,以及崇祯十六年,李自成领...

    2020-05-23 15:26:02
  • 崇祯犯糊涂,传下“弃地不弃民”的圣旨,让江山丢失了
    崇祯犯糊涂,传下“弃地不弃民”的圣旨,让江山丢失了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面对李自成所带领的大顺军围攻北京城时,特意下旨诏吴三桂入京勤王。可是他圣旨中的一个大“昏招”,却大大推迟了吴三桂的进军速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崇祯皇帝圣旨内容中的大“昏招”又会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大军攻破宁武关地带,开始向京城 “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这句话是明王朝所有皇帝都信奉的宗旨。对于崇祯皇帝而言,舍去自己的生命保住国家,是一...

    2020-05-19 13:25:09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