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打人事件拔出萝卜带出泥,着急删除举报视频不如踏踏实实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省里面市里面都非常重视,我就算求你好了,你把视频删了。”
发生在河北唐山的事件持续霸占热搜,越来越多的背后隐情被公之于众,接受大家的审视,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跟过往每一次引发舆论热议的事件一样,这一次在唐山也是次生信息借助热度得以引发关注,让唐山方面应对不暇。以至于,面对酒吧驻唱女歌手张女士的实名举报,唐山市路北区祥丰道派出所的一名民警在联系她删除视频时,说出了开头的一席话。
“算我求你”,能说出这样的话倒不是说民警理亏,而是面对上司的要求,由他去跟举报人张女士沟通,他也是左右为难,事实面前既不能对举报人太过强硬,问题还没有得到满意答复,当事人自然是不愿意删除,作为办事人员的他除了好话说尽,主动示弱,在心理上让张女士舒服一些,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好办法。
可能有些网友不理解,酒吧驻唱歌手张女士反映的事情在网络上早已铺天盖地,就算找到她本人删除了,又有何用?其实,这是因为大家对舆情的处置模式不了解,不只是唐山这样,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的一种方式,只是那些事情的影响力没有波及这么大,传播没有这么广,很多人不知道而已。
可以这么说,在一定程度上舆情处置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就是由删帖决定的,这种删帖倒不是说一定是针对媒体报道,而是当事人的发帖,一旦做通了当事人工作删除发帖,在一些人看来,网络上的那些转载和报道就等于失去了“根源”,是无源之水,力度自然也降低了很多。
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当事人能够接受删帖的要求,说明她本身的诉求可能已经达到,对下一步的沟通也是很有帮助的,最起码在心理上占据了主动,面对当事人的诉求,谈判时也更加游刃有余。
就像那名同张女士沟通的民警所言,视频在网络上会不断发酵,一旦发酵起来会很复杂。没错,对于一些单位而言,不管当事人反馈的什么内容,就怕他们公开发声,而且是在舆情发酵时期,这种声音很快就会被媒体关注,进一步放大,让工作陷入被动,还可能会引发无法预知的次生灾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女士透露给媒体的这段要求她删除视频录音,别看曝光的时间较晚,可能是在她的视频和她举报的唐山市路北区长宁道星际酒吧老板,组织他人对他们非法拘禁16小时,并殴打逼迫他们下跪、打“白条”这一舆情尚未发酵之前的沟通,只是没想到张女士不仅拒绝删除,还不太懂规矩的给曝光了。
张女士的视频有没有删除不知道,但她举报的事情确实得到了足够的曝光量,如今已经是广为人知,俗话说“虱子多了不咬人”,恐怕这个时候就是再不敏感的基层部门,也不可能冒着风险要求当事人去删帖子了,一旦像张女士这样的给他们曝光,等于制造第二波舆论高峰,得不偿失。
客观而言,任何舆情都是存在关注度急剧上升和逐渐平稳这样一个过程,与其把精力放在沟通删帖这样的并不高明的善后手段上,远不如踏踏实实解决问题,任何时候,承认不足,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在合理区间满足当事人诉求,都是最好的公关方式。
当然,在当事人报警的第一时间就把问题彻底解决,公平公正,也就不会出现无法掌控的舆论风险了,但在一个人情社会,又是事关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一些处理问题的部门难免会受到人情的左右,无法真正做到最起码的“公平公正”,给自己埋下不定时炸弹。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明知道存在不确定风险,为何还会存在“人情”导致的秉公执法偏差?其实,这并不难理解,作为身处其间的一员,谁都会在未来的不确定风险和眼前的既得利益面前做一番权衡,在趋利避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找到一种降低风险和得到利益的平衡,哪怕是如履薄冰,却欲罢不能。
毕竟,这种获利方式来得太过容易,一旦尝到了甜头,谁又会轻言拒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