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参考,东方金报

微信
手机版
东方金报
  • 锁定敏感技术领域,拜登签署对华投资禁令,中方回应
    锁定敏感技术领域,拜登签署对华投资禁令,中方回应
    在连续数月向媒体吹风后,据路透社当地时间9日报道,美国总统拜登当天签署行政命令,限制在半导体、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AI)等敏感技术领域的对华新投资,并要求美企就其他科技领域的在华投资情况向美政府进行通报。“美国推进对华投资新限制,中美关系再受考验。”《纽约时报》称,拜登政府此举升级了美中之间的对抗,令世界两大经济体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不过,也有美媒引述分析人士指出,至少就目前而言,任何此类禁令对...
  • 美方炒作称阿联酋AI公司与华为等中企合作构成安全威胁,外交部回应
    美方炒作称阿联酋AI公司与华为等中企合作构成安全威胁,外交部回应
    有记者提问,《纽约时报》报道称,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其他美国机构已就阿联酋人工智能公司G42与华为等大型中国公司合作发出警告,美国官员认为后者构成“安全威胁”。美国官员还担心,美国的先进技术可能会通过这家阿联酋公司被中国公司或政府窃取。该报告还说,美国甚至提出了对这家阿联酋公司实施制裁的可能。中方对此有何回应?汪文斌表示,我不了解你提到的具体情况,我要强调的是,美方多次以莫须有的安全理由...
  • 伊拉克副总理兼外长会见美驻伊大使 谴责美侵犯伊主权
    伊拉克副总理兼外长会见美驻伊大使 谴责美侵犯伊主权
    伊拉克外交部当地时间11月22日发表声明称,伊拉克副总理兼外长侯赛因当天会见了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阿丽娜·罗曼诺夫斯基。侯赛因在会上对近两天伊拉克境内局势升级表示反对,并申明“美方在伊拉克政府不知情的情况下发动了针对朱尔夫塞赫尔镇的袭击”。侯赛因此向美方表示谴责,并指出“这明显侵犯了伊拉克主权,是伊拉克宪法和国际法均不可接受的行为”。当地时间22日凌晨,美军称对伊拉克的两处设施进行了精确打击。同日,...
  • 金灿荣:拜登对稳定中美关系有诚意,但对中国还是有误判
    金灿荣:拜登对稳定中美关系有诚意,但对中国还是有误判
    当地时间11月15日,中美两国元首在美国旧金山斐洛里庄园举行会晤,就事关中美关系的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问题以及事关世界和平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这次会晤,被普遍认为中美关系将有所缓和,中国也重申了在经贸、台湾等问题上的立场。但对于权力有限的美国总统拜登来说,落实两国元首会晤成果的可能性有多大?我们该如何客观看待中美关系的下一步发展?观察者网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美国 观察者网:关于美国对华科技打压、限制美国对华投资等方面的进展,这一次并没有出现在会后成果清单上。您认为这是意料...
  • 美高官称中美旧金山元首会晤的目标是管控竞争、防范冲突风险,外交部回应
    美高官称中美旧金山元首会晤的目标是管控竞争、防范冲突风险,外交部回应
    11月13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我们注意到中美双方都发布了元首会晤的消息,美国白宫国安会不具名高官10日称,此次会晤的目标是管控竞争,防范冲突风险,确保沟通渠道畅通。美方过去几十年试图塑造或改变中国的努力已经失败,美方将就双边议题及热点问题向中方表达关切,美方不支持“台独”,希望保持现状,反对中国在台海日益频繁的军事行动,美方还将在南海问题上强调对菲律宾的安全承诺。关于...
    2023-11-13
  • 美方为什么寻求巴以冲突“暂停”而非“停火”?外交部回应
    美方为什么寻求巴以冲突“暂停”而非“停火”?外交部回应
    有记者提问,昨天中国和阿联酋就巴以冲突呼吁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但是会议没有通过呼吁人道主义停火的决议。我们了解到,美方反对该决议的具体措辞,并表示他们寻求的是人道主义“暂停”而不是“停火”,为什么美方想要暂停而不是停止冲突?可否更多介绍中方在安理会紧急会议辩论中所持的立场?“你问到美方为什么只接受暂停冲突,而不是停止冲突?这个问题我想你直接向美方了解会更合适。”汪文斌说,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
  • 外交部:要论经济胁迫和军事威胁,美国是这方面的老手
    外交部:要论经济胁迫和军事威胁,美国是这方面的老手
    彭博社记者:在日本即将主持七国集团外长会之际,美国正敦促盟友一致应对所谓中国经济胁迫和军事威胁。外交部对此有何回应?汪文斌:要论经济胁迫和军事威胁,美方是这方面的老手,也是这方面的专家。美方应当反省和检讨自身搞胁迫外交的恶行,而不是向别国乱扣帽子。...
  • 美以涉俄为由将部分中国实体列入“特别清单”,商务部回应
    美以涉俄为由将部分中国实体列入“特别清单”,商务部回应
    据商务部网站6日消息,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美以涉俄为由将部分中国实体列入“特别指定国民清单”事答记者问。有记者问:近日,美国财政部以涉俄为由,宣布将部分中国实体列入“特别指定国民清单”,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答:中方注意到有关情况。美方做法是典型的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破坏国际贸易秩序和规则,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美方应立即停止对中国企业的无理打压。中方将坚决...
  • 美国以涉俄为由对中企实施制裁,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权益
    美国以涉俄为由对中企实施制裁,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权益
    法新社记者提问,美国昨天宣布对新一批中国企业实施制裁,表示这些企业向俄罗斯供应军民两用商品,并支持俄方对乌克兰的入侵,请问中方对这些制裁有何评论?汪文斌表示,中方一贯坚决反对美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国家力量打压中国企业。美方在短时间内再次以所谓涉俄为由,对中国企业实施单边制裁,是典型的经济胁迫和单边霸凌行径。美方应当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停止遏制打压中国企业。中方将继续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
  • 以色列请求美方100亿美元紧急军事援助,美称援助不附带条件
    以色列请求美方100亿美元紧急军事援助,美称援助不附带条件
    以色列请求美方军事援助#当地时间2023年10月16日,以色列海法,巴以冲突持续,美国公民在海法港登上一艘准备撤离到塞浦路斯的船只。三位不具名的美国官员透露称,以色列已向美国请求100亿美元的紧急军事援助。美国国会目前正在与白宫协调制定援助计划,其中还将包括为乌克兰和美墨边境等事宜提供的资金。国会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查克·舒默10月15日访问以色列特拉维夫时表示,美国国会议员已讨论向以色列提供“铁穹...
  • 20000吨“航母终结者”下水,美方惊呆了:中国发展速度令人窒息
    20000吨“航母终结者”下水,美方惊呆了:中国发展速度令人窒息
    “就算花一万年,也要造出来!”作为“突袭奇兵”,隐蔽性对于核潜艇来说极为重要。但此前由于制造工艺起步较晚,我国核潜艇噪声此前高达150分贝,轻易就会被声呐系统发现,甚至被美方嘲笑成“海上拖拉机”。不过,如今港媒《南华早报》放出炸裂性突破:我国新一代096核潜艇首创颠覆性静音技术,彻底弥补噪声过大这一短板,可以于无声处雷霆出击!老美听闻后惊呼:中国科技发展的速度令人窒息!01噪声暴露位置,我国潜艇...
    2023-10-14
  • 做好同时与中俄作战准备?美方又开始了
    做好同时与中俄作战准备?美方又开始了
    美国议员又来炒作“中国威胁”了。当地时间10月12日,美国国会跨党派委员会“战略态势委员会”发布报告,鼓吹美国及盟友必须准备好同时与中国、俄罗斯发生战争。谈及此报告目的时,该委员会声称,美国应扩大常规力量、增强联盟关系和加强核武现代化,为此国会需大幅增加国防预算。一边炒作“中国威胁”,一边向国会伸手要钱,是美国议员、政客的惯用技俩。“战略态势委员会”在这份长达145页的报告序言中,开篇就写道:“...
    2023-10-14
  • 美方又“拉黑”42家中企……
    美方又“拉黑”42家中企……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商务部于当地时间6日将42家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清单,美方指责这些企业“支持俄罗斯国防工业基础”。对于美国以涉俄因素等为由将中企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中方此前已明确表明立场。报道称,另有7个实体也被美方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其中包括来自芬兰、德国、印度、土耳其、阿联酋和英国的实体。报道称,美国供应商在向出口管制清单上的实体供应货物时须获得美国政府的许可。近年来美方多次采取措施打...
    2023-10-07
  • 俄方谈APEC峰会不邀请普京 美方此举“令人遗憾”
    俄方谈APEC峰会不邀请普京 美方此举“令人遗憾”
    俄外交部官员:美国已通知俄不打算邀请普京参加旧金山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据俄新社26日报道,俄罗斯外交部无任所大使、驻亚太经合组织(APEC)高级官员马拉特·别尔德耶夫接受该媒体采访时称,美国已通过双边渠道通知俄方,美方今年不打算邀请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参加将在旧金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原因是美国对他们实施制裁限制措施。别尔德耶夫,资料图,图源:俄罗斯《国际生活》杂志报道称...
    2023-09-28
  • 美方考虑与中国建“热线” 以避免太空危机
    美方考虑与中国建“热线” 以避免太空危机
    参考消息网9月27日报道据路透社报道,美国正在考虑与中国建立一条热线,以避免太空危机。美国太空军太空作战司令钱斯·萨尔茨曼25日对路透社记者说,美国已经就设立热线以缓解太空危机进行了内部讨论。不过,他指出,美国尚未就此事与中国方面进行接触。报道称,美中关系因诸多事件而变得紧张。报道认为,建立应对太空危机热线的潜在举措是一个信号,说明两国可能对未来的更多合作持开放态度。萨尔茨曼对路透社记者说:“至...
    2023-09-27